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 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 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 添乐趣的一面。 |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赵伯韬得知吴荪甫他们在做多头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吴荪甫一方又如何应对?
答:
为了终止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涯,参孙学士是怎样计划的?答:
下列各项中,对《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神父和理发师为了医治他们朋友的病,烧掉了大部分的骑士小说,并把书房砌上砖堵死,以铲除病根。还借口说,是魔术师把他的书房连带所有的书一起摄走了。堂吉诃德相信了他们的话,以后安安静静在家呆了十五天。 |
B.在一个林子里,一个牧童被绑在树上。主人责怪他丢了羊,正在用皮带狠命地抽他。堂吉诃德搭救了牧童,得知主人是有意想赖掉工钱。于是恐吓那富农一番。然后,他扬长而去。等堂吉诃德走远后,孩子遭受了更加严重的责罚。 |
C.堂吉诃德参加了富翁卡麻丘和美人季德丽亚的婚礼。不料季德丽亚和意中人穷人巴西琉同谋,在婚礼上演出了一场假死之剧。堂吉诃德坚决支持这对情人配成对。富翁虽然耿耿于怀,却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们。 |
D.堂吉诃德和桑丘走进一座深山。夜晚在寄宿处过夜时,桑丘的马被强盗胚子巴萨蒙泰偷去。堂吉诃德为了补偿桑丘的损失,答应给桑丘一张交换自家四只驴的票据。桑丘拿着这张票据返乡,如愿以偿地从女管家那里得到了兑现。 |
E.堂吉诃德看傀儡戏看到人戏不分。拔剑跳上戏台来锄强扶弱,结果把一座戏台全打塌了,傀儡的道具差不多全毁了。这番错误虽然不是存心作恶,堂吉诃德还是认错赔钱。傀儡戏的风波才算平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治学,为己还是为人?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孔子的原意恐怕并非如此。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记载及后世学者的诠释,他所谓的“为己”,主要是指通过治学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尤其是德行修养;所谓的“为人”,则主要指将学问视为装点门面或哗众取宠的工具。例如,荀子曾在《劝学》篇中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并指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这句话就不但显得顺理成章,而且让今天的人们仍然有振聋发聩之感。依循孔子的思路,实有必要大兴“为己之学”、力戒“为人之学”。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者对“为己之学”有另一番理解,进而采取了相应的治学之举。在他们看来,治学纯粹是个人行为,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闷头去做,无须交流和探讨。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他们视为家珍,容不得他人置喙、听不得不同意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些学术研讨会也往往异化为“成果报告会”,缺乏真正的探讨、交流和争鸣。这种“为己”的态度不可谓不彻底,但它是否有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恐怕需要打个问号。
从完整的意义上说,治学绝不仅仅是学者个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它是学者群体为了探索真理、改造世界、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从事的共同事业。从后一层含义上说,治学离不开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广泛交流。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上的许多灵感火花和发现创造,往往是在学者相互交流、彼此碰撞中被激发出来和得以实现的。当今时代,学术研究的领域众多,深度和广度空前拓展,许多学科仅靠一己之力实难承受。于是,各种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同一个研究领域甚至同一个课题,都有许多不同的学者在研究;如果这些学者之间互不通气、各自为政,就很可能出现“撞车”、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很难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此相联系,如果一个人仅把治学视为“私人产业”,不免显得太过狭隘,而且很难做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大学问来。倘若就此而论,今天应该倡导的就是“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了。
综合观之,简单地说治学为己或是为人,似乎都有失偏颇。比较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治学需要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与境界即所谓“为仁由己”,但不可以闭门造车、固守一己之见;需要具有心系苍生的胸怀和面向世界的眼光,但不可有哗众取宠之心、欺世媚俗之举。
彭国华(《人民日报》2009年8月28日 07 版)
1.下列作者关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学”“为己”,主要指通过治学而提高自身修养,荀子很赞同他的观点。
B.孔子认为“为人”就是要“兼济天下、服务苍生”,还应注意不要哗众取宠、欺世媚俗。
C.作者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倡导的就是“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
D.现实生活中,某些学者对“为己之学”另有理解,即“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
7.根据原文,选出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孔子关于“为己”之学观点的一项:
A.通过治学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尤其是道德修养。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D.治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哗众取宠。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一向厚古薄今,他向往的是“周制”、“周礼”,认为有必要大兴“为己之学”,力戒“为人之学”。
B.一个人把治学视为“私人产业”,就会显得太过狭隘,因此很难做出于世有利的学问。
C.当今时代,各种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因此,许多学科难以承受在深度和广度空间上拓展的职责。
D.孔子所谓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观点至今仍然令我们警醒。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改变“为己”的态度,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才会得到缓解,学术才会繁荣发展得更好。
B.只有学者互相交流、彼此碰撞,才可能在学术上激发出灵感,实现发现创造。
C.同一研究领域甚至同一课题之所以很难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因为经常出现“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
D.如果不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而一味固守己见,不心系苍生而只为装点门面,那么,这样的治学就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雨果对“强盗”的控诉
中国的中学生,估计都知道大文豪维克多·雨果那一篇“两个强盗”的宣言。
巴勒特上尉给雨果去信,向其征询对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并且表示,他自己认为这场远征体面而高尚。
雨果以梦幻般的笔调开始了他的回信。他以中国人都缺少的那种对圆明园的丰厚感情和法国式的浪漫夸张描述了圆明园是如何的独一无二。铺垫完毕笔锋一转,开始了如下控诉:
“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似乎获得胜利就可以当强盗了;两个胜利者把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所得对半分赃。……于是,他们手挽手笑着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勾当。”
“在历史面前,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国。但是我抗议。我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声明:统治者所犯的罪行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误;政府有时是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作强盗。”
中国人看了这信很激动。其实,也用不着这么自作多情。因为,雨果当时最大的敌人,仅是他的政府,严格说来就是拿破仑三世那么一个人儿。更关键的是,即使没有火烧圆明园,雨果照样能找到骂法国皇帝的理由,而且骂得比这还要狠。
雨果年少时曾经做过保王党,甚至拥护和歌颂过复辟的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但法国的革命风雨终归把他铸造成了自由共和主义者。当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称帝时,雨果因参加武装起义遭通缉,流亡国外,一流就是19年。期间,他发表《小拿破仑》、《一桩罪恶史》、《惩罚集》等。这些文章只有一个靶子:拿破仑三世。
雨果反对帝制,反对拿破仑。这个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骂人方面堪比街头泼妇,骂半天也没有重复的:“历史大恶棍”、“小丑”、“强盗”、“混蛋”、“无赖”、“怪物”、“卖国贼”、“恶贯满盈”、“说谎就像别人呼吸一样”、“在卑劣方面也低人一等”、“政权就是个匪窟”、“拉皮条的帝国”云云
不管怎么说,这法国皇帝还算够意思,被骂得满脸满屁股墨汁了,还于1859年大赦政治犯时把雨果也包括在内了。不过雨果拒绝被赦。所以,当1861年巴勒特上尉写信向雨果征询看法时,正好给雨果一次扔墨水瓶的机会。于是我们会发现,他在信中承认中国人是野蛮人,但是认为文明人不该对野蛮人这么做。即使做了,那也不是人民的错,而是政府——严格说来就是小拿破仑的错!
这次的墨水瓶扔得最爽。一是赢得了法国民众的好评。二是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好评,你看人家雨果都骂自家政府是强盗呢。至于自家的政府与皇帝是如何的白痴、混账、无赖与恶棍,他们就假装不知或者忘记了。
不过还是要感谢雨果的,一个小小的墨水瓶,成了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安慰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前仆后继地在中学课堂里接受这一针,疗效出奇的好。至于雨果说中国人野蛮什么的,则忽略不计。这也叫是药三分毒吧,为了治伤心之病,药伤胃之类的毒性就顾不上了。
1870年,色当战役中,拿破仑第三亲自做了普鲁士的俘虏。同是做皇帝,他境界就差远了——比咸丰傻多了:咸丰的亲征,就是亲自逃跑,而小拿破仑的亲征,却是亲自做俘虏,一被俘虏,政府当然就垮台。一垮台,法国人民就翻脸不认人,把他们选上去的总统、热烈支持过的皇帝就给抛弃了,于是,拿破仑三世在法国人心目中变成了真正的小丑。
小丑的可笑,更加印证了雨果的伟大。小丑9月2日做了俘虏,伟大雨果9月5日就回到了巴黎,受到民众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雨果以68岁的高龄参加了国民自卫军,甚至捐出稿费,铸造了两门大炮。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公开发文支持公社社员……1885年5月22日,雨果与世长辞。灵柩停在凯旋门下一昼夜,群众围住不散。巴黎公社的老战士发表宣言,号召社员们参加葬礼。6月1日,政府为雨果举行国葬,送葬者达百万,人们高唱《马赛曲》,把雨果送进先贤祠。
作家也该知足了,一直反政府,人家做皇帝,你武力反对,放中国,至少凌迟处死,株连九族。若遇上明成祖那样的英明领导,干脆就是株连十族了……所以,泉下也该知足了,幸运生在法兰西。就你摊上的那破皇帝,远不如中国这边一个七品县官威风!
有意思是,1989年4月,中国一位教授专程到雨果在根西岛的故居拜访,发现雨果也是中国珍玩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他的收藏居然来自圆明园!敢情法国强盗拍卖中国文物,伟大的作家也前往捧场了吧?历史就是这样。
16、“中国的中学生,估计都知道大文豪维克多·雨果那一篇‘两个强盗’的宣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下面两句话在文章里是什么含义?
(1)所以,当1861年巴勒特上尉写信向雨果征询看法时,正好给雨果一次扔墨水瓶的机会。
(2)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前仆后继地在中学课堂里接受这一针,疗效出奇的好。
18、作者将本文命名为“雨果对‘强盗’的控诉”,你对此标题有何理解?
1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雨果作出了怎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