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
史实 |
结论 |
| A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
| B |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
| C |
明朝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似 |
| D |
“民主君客 ”论、“天下之法 ”论、“工商 皆本 ”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 |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下图所示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事件反映出
| A.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 | B.全国性土地改革的完成 |
|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 D.对私人工商业的改造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同以往的土地政策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 B.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
| C.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 D.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地主 |
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
|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
|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指()
| 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
|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 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
在马克思看来,劳资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然而中国,曾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其中包含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在中国,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基础最早应是在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