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 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抗战胜利 | D.新中国成立 |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 B.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
C.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 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
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 B.百团大战 |
C.台儿庄战役 | D.平型关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