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经历和境遇各不相同,如何面对,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人生一辈子,生老病灾、喜怒哀乐,几乎无所不包,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去适应。这个好的态度、好的心情,就是知足常乐。
富与贫、乐与苦,都是生活的内容,没人能够回避。如果总是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命运在亏待自己,就会心理不平衡。心理一失衡,就觉得这也不顺心、那也看不惯;就会这山看着那山高,即便原有的愿望得到了,马上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欲望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贪心不足,让人烦恼忧愁,还会被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灾难的深渊。人的生活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实现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可结果却是因为不知足而最终断送了自己。
有些人就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平静地面对生活。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不自暴自弃。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正像清朝倪元坦所说:“别人骑马我骑牛,自觉无言叹不如。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汉。”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
知足常乐是一种情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表达的是诸葛亮知足常乐的高雅;“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显现的是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而“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朴实……当然了,抛开名人不论,知足常乐不过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情怀,知足常乐的人过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平平淡淡,才体现了人性的本真。
作为一种情怀,知足常乐用于内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之中捕捉快乐;用于处世,则能够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不断发现美景、好人,在将自己融入自然、融入人群,与之和谐相处的同时,还会以自己良好的心态感染自己周围的人,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知足常乐,就会低调做人,不恃才傲物;知足常乐,就会埋头做事,不事张扬;知足常乐,就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待人谦和;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这样,世界就会多一份爱意,人类就会多一份关怀,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知足常乐是————。有人把幸福看做是对财富的拥有,拥有得越多,得到的幸福就越多。其实,物质财富的多与少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足与不足也只是相对而言。
幸福是什么?说到底,幸福不是对物质的拥有,而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觉得自己幸福的时候,他才拥有真正的幸福。相反,他若是觉得自己不幸福,即便是拥有金山银山也无济于事。其实,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已经把祸福与知足、不知足之间的关系讲得再清楚不过了。由此演绎出的“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就更加透彻、明白。
很显然,知足与快乐相关,知足与幸福相连。有了这种关系,即便人生不称心的事十有八九,也能自足自乐;即便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也能颐享天伦。这种幸福的感觉,是终日泡在荣华富贵中却永远没有满足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作者认为以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待生活有哪些好处?
文中第二、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 “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 一句中“这样”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第四、五段论述了分论点“知足常乐是一种情怀”,那么,第六、七段论述了一个什么分论点?请结合上下文在第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班里举行“知足常乐”与 “不知足才常乐”辩论会,请你为“不知足才常乐”这一观点写一段辩论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满树槐花飘香来(王溱)

①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

②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

③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大院邻居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

④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

⑤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有删改)

材料二:

书院四季春花(叶辛)

①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

②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

③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④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

⑤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蜞的孩子们叫成一团。

⑥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

⑦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有删改)

【注】①书院:地名。

(1)材料一第②段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槐树花开的景象,请结合原文对此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

(2) 材料二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下面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邻居们享受欢愉时光的情形。

B.

材料一以“槐花”为线索,依次展现了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条理清晰,结构合理。

C.

材料二以沪剧唱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开头,引出下文对春花的描写,富含文化韵味。

D.

材料二通篇不见“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法新颖别致,有独到的审美情趣。

E.

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许多看似闲笔的描写,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处理技术出手,垃圾成资源(李禾)

固体废物被转化成生物能或有机肥

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亿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约33亿吨、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约2亿吨。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处理废物中的有机成分。生物处理技术不仅能实现有机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还能变废为宝,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以及生物质天然气等能源产品。

②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堆肥技术、厌氧发酵技术和生物转化等。

③好氧堆肥技术是指有氧的条件下,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木质素分解菌等好氧微生物分泌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胞外酶,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成分分解为可溶性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再渗入微生物细胞中,参与新陈代谢,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向腐殖质转化,最终达到腐熟稳定,成为有机肥料或有机土壤等。而好氧堆肥反应会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④厌氧发酵技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氧或者兼性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固体废物,并花得甲烷和二氧化碳。该技术不仅能修实现垃圾无害化和减量化,还可以被得生物能甲抗和氢气,实现国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⑤不过,在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即甲烷和二氧化碳)时,还会产生沼渣、沼液。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富含未降解的有机物和矿物质,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还需要进行另一阶段的处理后进行回收。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厌氧发酵工艺目前是处理厨余垃圾的主要工艺,近年来,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

⑥生物转化是利用昆虫等有机废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肥料的生物过程。整个过程产生的高黄量蛋白质,可作为动物饲,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

生物处理固废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⑦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处理固体废物方面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成功案例。

⑧江苏连云港市推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利用有机废物或厌氧发酵后的副产物沼渣养殖蝇蛆等昆虫,从而获得蛋白和肥料。即通过自动化上料设备,将菜有蝇蛆卵的养殖盒送入育雏单元房进行养殖。经3-4天的养殖孵化后,分盒加料后送到快速生长单元房养殖,养殖约4天后再通过筛分设备将成虫和虫粪分离。分离后的成虫是各类饲料蛋白的理想原料,可供应给禽类养殖场、水产、宠物等行业;虫粪是有机肥,可用于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中。

生物处理技术存在的诸多挑战

⑨生物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好氧堆肥法占地面积大,邻避效应强,在中大型城市难以推广。厌氧发酵法经济性差、产气率低,生物质天然气的能源转换效率低,能直接将天然气并网的项目较少,大部分是转换为电能,存在较高的能量损失;副产物利用率低,大部分项目产生的沼渣、沼液不能资源化利用,还需投入较高水处理与焚烧处理成本;预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垃圾分类尚处于起步阶段,收运的有机垃圾中会含有大量杂质,对厌氧发酵影响较大。

(选自2022年2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 文中例举的江苏连云港市推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运用了哪两种生物处理技术?请概述出该项目中两种处理技术的转化对象及其生成物。

(2) 第①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固体废物中的所有成分都能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将垃圾变废为宝。

B.

生物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预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有机垃圾中的杂质,对厌氧发酵有益。

C.

“这些有机质再渗入微生物细胞中,参与新陈代谢,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向腐殖质转化……”一句中“这些”指代的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分泌出的胞外酶。

D.

“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一句中,如果去掉“逐步”一词,将与原文意思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E.

本文介绍了生物处理技术的三种方式、处理后能达到的效果以及运用生物技术处理固体废物面临的挑战三部分内容,按逻辑颜序安排材料,条理清晰。

阅读《无言之美》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

⑦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解释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中的“不爽”。

(2)选文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第⑦段的内容,说说第⑤段划线句中文学语言所应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希求?

(4)下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 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于是去给他们买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6.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7.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1)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2)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

18.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线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通过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3.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

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线散射弱

C.

四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14.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

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

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