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①灌水之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是溪,故更之为愚溪。
②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焉。
③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④是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超鸿蒙,混希夷①,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注:①超鸿蒙,混希夷:指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或 曰 可 以 染 也 名 之 以 其 能 故 谓 之 染 溪。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灌水之有溪焉 阳( )       ②今予是溪 家( )
③咸以愚焉 辱( )           ④于事 悖( )
翻译下列句子。
(1)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2)是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溪水的位置及以“愚溪” 命名的原因。
B.作者认为自己在清明政治下做了错事,确实是天下最愚蠢的人,颇为自责。
C.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借题发挥,写愚溪也是写自己。
D.通篇围绕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 ,表达了一个遭受沉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孤愤之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李生论善学》,完成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①或:有人。②悉:全,都。③还:通“旋”,掉转身。④盍:何。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⑦炯戒:明显的警戒。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或君不善学 ②王生不
③王生益④余不
⑵与所给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友李生问之

A.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君但识之而不思之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可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对我们又有
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其境过清()② 不可状()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解释下面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王命急宣
③不以也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
[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

冰雪文序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见风日则腐(容易) B.盖人生无不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 D.作之者固难(本来)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其所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B.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C.入冰雪不败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莫深诗文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

文言文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
(1) 左臂挂念珠倚( )
(2)()右臂支船
(3) 佛印绝( )弥勒
(4) 阡陌交通()
(5)屋舍俨然 ()
(6)如外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
[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