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则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没有描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在识字、积累知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顾炎武说“唐之取士以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且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由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甚至在明清时先后被收入《唐音统签》《全唐诗》等唐诗总集。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增加了论。宋初规定“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南宋建炎二年,又规定“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策三道”。论在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以“性”的变化来论证“教”的重要性,四句之间就是起、承、转、合的基本体制;再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紧承上文,以事实证明“教之道,贵以专”。
明代科举废除了诗赋,仍然讲求对仗的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此后,清代科举又恢复了律诗,并置于首场试艺之后。因此,对仗、格律仍然是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另外,宋代以后平水韵取代切韵成为了诗文用韵标准,学习格律、平水韵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所以,元代开始兴起了声律类启蒙教材,明清时期,声律类教材则更加兴盛。其他类型的教材也迅速反应,最典型的就是《龙文鞭影》,它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在学习典故、陶冶性情的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对仗声律。
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因此诞生了一批经典教材。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状况下,能否满足仕进的需要,则决定着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从蒙学教材的兴替来看,如果无法满足仕进需求,即便再为古朴纯正的教育,也不会真正得到推广,就如同《急就篇》最终退出教材序列而成为文字研究材料的结局一样。
下列关于古代蒙学教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它流行的根本原因。 |
B.唐代科举主要考律诗、律赋,因此,以采用切韵、四对八句一韵编排历史故事而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的《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
C.《三字经》里主要是叙述或议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四句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论证体制。 |
D.《龙文鞭影》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学生既能学习典故、陶冶性情,又能初步掌握对仗声律。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读书人把大量识字及作赋作为入仕的必备技能,缘于“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规定。 |
B.宋代以后平水韵取代切韵成为了诗文用韵标准,学习格律、平水韵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声律类启蒙教材开始兴起并兴盛,其中的《龙文鞭影》反应迅速。 |
C.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中有对仗和格律,是因为明代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是八股文,而清代科举又把律诗置于首场试艺之后。 |
D.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就是把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也出现了一批经典教材,如《急就篇》、《蒙求》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诗文写作,而诗文技术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 |
B.宋代科举考试变化较多,新增加了论,而且宋初的规定后来还有变化,南宋建炎二年,又重新作了规定,论在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
C.无论律诗还是律赋,都十分讲求平仄押韵,并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所有应试者都掌握切韵,此时《千字文》可帮助学习对仗。 |
D.《急就篇》最终退出教材序列而成为文字研究材料,它作为古朴纯正的教育,所以无法满足仕进需求,不会真正得到推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成。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节选自《博览群书》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3.7万人如何写一篇论文
金煜
近期,一份学术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着37000多 名作者的研究论文。这些“作者”又是玩家,通过一个名叫EteRNA的在线科学游戏,参与到现实生 活中的RNA研究中。众筹,这个利用集体智慧做 同一件事的概念,正在慢慢进入科学界,以好玩 有趣的形式发动科学爱好者的热情。科学家认 为,众筹的力量将改变科研的形式,成为今后科 学发展重要的能量。 杰西卡·佛内尔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 她每天在密歇根州一家仓库负责跑鞋的储存。20 年前,杰西卡曾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名天文物 理学学生,毕业后她未能在学术领域得到长期的 工作机会,今天只能通过每天给跑鞋分类养活自己。 杰西卡可能放弃天文物理学了,但她却依然 是名科学爱好者。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她便坐在 电脑前,开始了她的“第二份工作”:设计核糖核 酸(RNA)的分子来创造蛋白质。
在一个在线网络游戏EteRNA上,网名叫 做“星光灿烂的杰西”的杰西卡成了排名第二的玩家。就是这个游戏,让杰西卡在内的37000人以“玩家”的名义参与了他们喜爱的科学。 从设计来看,EteRNA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 迷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但是和休闲游戏不同的是,在EteRNA里的小块,事实上是构建生 物最基本单元RNA的物质——核苷酸,玩家对其 的自由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事实上还有着更重要的功能。游戏设计来自于由斯坦 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几万名 玩家对RNA的自主操纵,游戏事实上也在模拟真 实世界中RNA的运作规律。 和普通游戏一样,EteRNA也有着激励机制: 得分最高的玩家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RNA设计在 真实世界中存在。每周,斯坦福大学将选拔4到 16名玩家设计的分子进行人工合成。
纽约律师罗伯特·罗格斯基说,作为玩家,他的14条设计被选拔为人工合成名单。“它可以解码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蛋白质,它可能是未来治疗 青光眼或癌症的基础,也可能会导致‘僵尸末日’的 出现。” 这种奖励成为很多玩家的动机。他们仔细地 研究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数据,看如何合成分子在 自然界中有怎样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玩家在做着原本是科学家的工 作,他们可以帮助科学家来解开各种未知的谜 题。
现在,这个游戏已经真正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在最近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EteRNA游戏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名为《海量公开实验室所得RNA设计规律》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写道,通过37000名科学爱好 者的参与设计,参与者不仅在进行分子模拟,而 且直接参与了RNA的合成实验,这使得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此前未知的设计规律。 论文的署名作者有11位,最后一名署名作者为“EteRNA参与者”,对其注释中,显示了所有 37542名玩家的注册名。这超过37000名玩家 中,只有10%是职业科学家。 EteRNA并非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实 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同样,Foldit让玩家捣鼓各种蛋白质的 3D结构,虽然披着娱乐游戏的外衣,实质却是一 种众筹科学实验。
“众筹”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已经提出,简单理解,就是一大群人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同一 个问题。“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并开 始进入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此前的Foldit游戏,吸引了超过5万名玩家。 其被证明比传统的蛋白质展开软件有效得多,玩 家曾经在三个礼拜内便模拟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蛋白酶。相比之下,科学家曾经花了十年来解码 这种病毒。
在另一个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信息中心 创造的Flash游戏Phylo中,玩家可以自主操作彩色的DNA序列,以和不同物种匹配。有趣的是, 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被科 学家认为有可能导致人类癌症、代谢失常、神经 失常等疾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开这些 疑难疾病。 另一个尝试是称为“银河动物园”的互联网互动游戏,全球估计有25万名注册用户,在各自的 电脑网页上共同参与辨别深空天体。设计者原以 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 析。 过去的两年中,通过众筹的力量,EteRNA游 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显示,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 也证实集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他们 同时通过超级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模拟,结果显 示,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准确度远低于众多玩家得 出的结果。 “在让非职业科学家在线参与复杂科研方面, 我们还真是走在很前面。”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 说,“RNA组成美丽的分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 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
在科学界,现在 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可能正来自于 RNA信号。” 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可以令“集体智慧”进入 科研领域,以游戏等方式来收集业余爱好者的共同脑力,推动科研进步。 此前,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大约有2 亿分钟,如果这些关注能够被利用,将是科学研究上不可估量的能量。 “大量的玩家一起合作,用游戏的形式来解开复杂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研究。”正在对 EteRNA和Foldit众筹游戏进行研究的信息传播学者凯西·奥唐纳说,“它并不简单,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科学研究形式,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它更广 的含义。” “通过游戏和玩家来参与科学,我们改变了科研的形式。”奥唐纳说。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下列对EteRNA游戏的表述,说法错误的是()
A.近期一群玩家在一份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一篇 研究论文,同时他们通过相应媒介EteRNA加入到 现实的科学研究中。 |
B.EteRNA设计上看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迷 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 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同时在EteRNA里的 小块是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从而创造 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
C.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还可以模拟RNA运作规律。玩家还可以让自己的 RNA的设计在真实世界中存在。 |
D.EteRNA游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 规律,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 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推动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 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如果被充分利用, 将会是科学研究上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
B.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认为RNA组成美丽的分 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 的形状,它们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正 来自于RNA信号。 |
C.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 科学家他们希望通过DNA和EteRNA来解开这些疑 难疾病。 |
D.“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2014年它 进入了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 |
通读全文,下列表述最不可能符合作者意思(观点)的是()
A.EteRNA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 最近刊登了其第一个学术成果。参与EteRNA的人 员对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
B.密歇根州大学生杰西卡是排名第二的玩 家,EteRNA给了她一个了解研究科学的平台,她是 一名忠实的科学爱好者。 |
C.EteRNA不是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 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 游戏Foldit。Foldit实质是一种众筹科学实验。 |
D.互联网设计者认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 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这说明科学家不如某些游戏。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探索与美
冼鼎昌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二者南辕北辙。其实艺术创作和科学创造是有共性的,有共性就可以来比较。比较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就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探索,探索与美也有密切关系。
在科学领域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了大爆炸、混沌等新的词句。直到不久前,讨论宇宙的起源和大小似乎还只是哲学家的专利,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到了六十年代,科学家直接得到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观察证据。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大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大混乱的结局。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实在。二十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
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经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
在回顾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时,人类有理由为文明在这一百年里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但是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我们驰骋过的领域远没有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大,这就是今后艺术和科学继续发展的根据,也是今后人们美学观要继续发展的道理。也许科学和艺术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则并非必定如此。无怪乎在深入研究宇宙的起源之后,对于眼前的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这样写道:“很难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更无法想象到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难以言传的陌生的早期状态演化而来,而又面临着无限冰冷的,或是炽热难耐的末日。宇宙越可理解,也就越索然无味。”
不过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
(选自《门外谈美》,有删改)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章引用物理学大师劳厄的话,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末画线句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清粥
王岫榕
⑴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⑵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⑶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⑷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洗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⑸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⑹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⑺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⑻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帖,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⑼ 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很难将自己关在厨房里为自己,为家人煮一锅真正的清粥。便常常用稀饭代替,哄骗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和心。
⑽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身体的熨帖和糯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⑾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⑿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摘自《文苑 经典美文》2014.8)文章详细描写了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请简单概括这个过程。
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⑸段划横线语句的作用。
请修辞角度赏析第⑿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探究“煮一锅清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何兆武
①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思想大多初步觉醒于十二三岁,到二十四五岁思想定型,此后或许能有纵深的发展或者细节上的改变,若是有本质的改变,我想是非常罕见的。闻一多先生早年追求纯粹的美,后来成为民主斗士,旁人看来似乎有非常巨大而彻底的思想转变,但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些表面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温德先生的话。温德先生是闻先生多年的好友,一次温德先生和我们谈起闻先生,说:“他(闻一多)就是一包热情。”接着又摇摇头,“不过搞政治可不能单凭一包热情啊。”言下似有惋惜之意。
②温德先生的这句评价非常中肯。闻先生是个热情的人,早年追求唯美是一团热情,后来和梁实秋、罗隆基等人搞国家主义,其实也是一团热情。
③西安事变爆发后,闻先生拥蒋反对张学良,在教授会上痛斥:“怎么能够劫持统帅?!”当时很多人都有那种感觉,如果真杀了蒋介石,肯定要发生内战,岂不给日本制造了机会?所以西安事变的时候很多人都指责张学良,称之为“劫持统帅”,等到他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当天的《世界日报》——当时北京最大的报纸,头版大标题就是“委座出险,举国欢忭”。第二天,北京的右派学生还举行了游行,也是声势浩大的。
④及至40年代,生活艰苦了,闻先生亲身感受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黑暗,又满腔热忱地投入民主运动。
⑤闻先生晚年讲诗(其实那时候他还不到五十岁),有一首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特别欣赏,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当然这首诗写得的确很美,我也非常欣赏,不过除了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好像和他民主斗士的形象不大合拍。所以我以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在讨论: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样?其实同样可以问:如果闻一多活着会怎么样?仅凭一包热情,恐怕也不会畅行无阻,我这么想。
⑥闻先生那一辈人的旧学根底非常之好,可他同时又是极端反传统的。社会转型时期,有的人唯恐中国的旧文化不存在了,拼命维护,还有一种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束缚中国人太久了,中国要进入新的时代,就要彻底抛弃,全面创造新文化,闻先生、鲁迅、胡适都属于这种人。鲁迅激烈反对中国的旧文化,甚至提出不看中国书,《狂人日记》里宣称:什么“仁义道德”,满书都写着血淋淋的“吃人”两个字。闻先生在这一点上跟鲁迅非常相像。在搞民主运动的时候,他在课堂上对我们说:“你们是从外面打进来,我从里边杀出去,我们里外合应,把传统的腐朽文化推翻!”意思是说:青年学子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所以你们须从外部推翻它,我是受过这个教育的,所以我现在要反对它,从里边杀出来与你们合作。我想这代表他当时真实的思想情况,虽然他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并不认同。
⑦另外还有一点我要保留自己的意见。现在很多文章总是特别强调闻先生生活穷困的一面,比如联大时期闻先生给别人刻图章,现在都说成是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我觉得也不单是这样。闻先生早年是搞美术的,又会绘画,又会雕刻,现在北大西门一进门的地方有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面的篆字就是闻一多写的,落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写得非常好,而且只有公认的大手笔才有资格题这个篆额。所以,搞美术乃是闻先生的本行,写字、篆刻都是他的专业。当然他也是因为贫困,挣点钱补贴家用,但如果过分强调为生活所迫的一面,刻字竟成了他不务正业的谋生手段,不免有些过分渲染的味道。
(选自《民国教授》,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它(指诗人田间的诗)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当这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完成大业。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摘自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②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辟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着一种光明。(摘自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引用温德先生的话,既表现了闻一多是个热情的人,同时也说明他的“一包热情”也存在着局限性。 |
B.闻一多喜欢《春江花月夜》,包括其中所带有的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这与他民主斗士的形象有矛盾。 |
C.作者把闻一多与鲁迅不同的处事方式做对比,说明如果闻一多还活着,他仅凭一包热情来处事是行不通的。 |
D.沈从文认为闻一多的眼睛是清明的,在细小处也看得透明,这与何兆武所说的闻一多靠一包热情做事大不相同。 |
E.文章以情感为主线来讲述闻一多,有叙事有议论,不仅使读者了解闻一多,也对闻一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材料中从哪些方面讲了闻一多的一包热情?请简要概括。
答:
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⑥段与文题没有什么联系,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