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下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
②由此看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④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⑥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⑦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并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第⑥节说“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理解。
最后顺便谈一谈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这些信息被滥用或错用又怎么办?“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迄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这是一个有关世界及各个国家的安全的问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白宫可能很早就认识了这一问题并开始考虑了。“二十一世纪反对生物恐怖主义计划”或者别的名字已说明白宫的考虑已不只是停留在经典的、传统的生物武器上了,如生物神经毒气等。在不久的将来,敌对分子将可以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人种之间、族群之间、群体之间,确确实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而中国迄今没有发现过的CF(囊泡纤维化),在白种人中的发病率为1/400,人群中的携带者的比例为1/30—1/20;从群体来说,中国南方并不罕见的蚕虫病患者,他们的一个基因组中的细微差异使他们吃上几颗蚕豆便将毙命(如果不知病因与及时抢救的话)。为什么说“人类迄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文中划线句是作者的举例说明,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题目。
多让一分是赢家
①《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只有先保证自己不被打败,才能等待机会去战胜敌人。在拳击训练初期,一位出色的教官往往并不急于教学员怎样去击倒对方,而是让他们先学会如何不被对手击倒。而不被击倒的办法就是——让。
②李嘉诚在谈完生意签合同前总是“若有所思”。有人问他:你的头脑如电脑,你在算什么?李嘉诚回答,我在算对方的利润。如果这笔生意他挣的比较少,我就要让利。
③做生意挣钱总是多多益善,李嘉诚如此为他人着想,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李嘉诚真是具有大智慧,最终他是不会吃亏的,他懂得“换位思考”,否则不会成为亚洲首富。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李嘉诚究竟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李泽楷说:“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父亲叮嘱过,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因为李嘉诚总是让别人多赚两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他合作会更有利,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到底哪个更赚呢?奥秘就在其中。有些人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过于精明,不会“换位思考”,总是千方百计地从对方身上多赚钱,以为赚得越多,就越成功,结果是多赚了眼前,输掉了未来。
④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成名后,一次为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他与商界对头布尔门的铁路公司掰上了手腕。双方为了投标成功,不断削价比拼,结果是两败俱伤。
⑤卡耐基于是坦诚地主动表示愿意尽释前嫌,合作奋进。布尔门狡黠地问:“合作的新公司叫什么名字?”哦,布尔门在为“谁当老大”而处心积虑!卡耐基没有犹豫,脱口而出:“当然叫布尔门卧车公司啦!”后面合作可以想象,非常愉快,互利双赢,都赚了个钵满盆满。
⑥卡耐基不愧是位优秀的企业家,为了大的目标和利益,他自己退一步、让三分,让别人先得一点名利,然后实现双赢。
⑦有一些人与周围的人关系处不好,就是因为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事实上,“利”未必就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并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谓是得不偿失。
⑧谈判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全身而退;搏击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伺机反攻;生意上多让一分,可以让你财源广进;人际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左右逢源……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让,是一种哲学;让,更是一种智慧。在最关键的时候,哪怕是只多让一分就会让你成为真正的赢家。
(选自《思维与智慧》)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用来论证中心论点详写的两个事例。
从论证思路看,第④⑤段形成论证,第⑥段是对前面两段的小结概括,得出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作者认为,做人处世中应具备怎样的精神?请你从积累中列举一位具备这种精神的名人和与他相关的一个事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马拉利的账单
胡国玮
马拉利怀揣一本烫金的《鲁宾逊漂流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心跳得跟战前的鼓点一样。
“唉,还有比我更惨的吗?父母离异,自己无家可归。可怜的奶奶,不要再为我失眠了,你的马拉利长大了,你的马拉利会学有所成的,让父母们后悔去吧!可他们又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如果他们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在他们向我道歉前扑向他们的怀抱。”即便如此,马拉利也想过放弃,毕竟他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
“前面还剩两人!”冷冷的天,马拉利手心全是汗,他心里默念:“也许馆长会一时马虎呢,愿上帝保佑我!”
“下一位!”馆长声如洪钟。
马拉利感觉自己站在了众目睽睽的断头台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焦心的事呢?
“我还没看完,我还不想——”然而《鲁宾逊漂流记》却滑到了馆长面前。
“马拉利是吧,瞧,这本书你已经借一个月了,其他人还等着看呢。”馆长的目光落在借阅卡的“借书时间”一栏,还有那个在马拉利看来最要命的数字。
它是多么明显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艰难的10秒,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此时,玻璃窗上正照出马拉利那副缺衣少食的寒酸模样,外面是从积雪上呼啸而过的寒风,更远处是这个意大利小镇高高的灯塔,宛如一片枯黄的叶子,摇摇欲坠。
馆长似乎发现了什么,但他两次欲言又止。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马拉利得救了!
三天时间过去了,强烈的负罪感在无情地吞噬着马拉利年轻的心。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战斗。马拉利又来到了馆长的面前。这一次,马拉利显得更加紧张。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馆长慈祥地看着眼前这个狼狈的学生,像在等他说出什么令他欢愉的话来温暖这个实在太冷的冬天。马拉利决定向馆长坦白一切。
“哦,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你想说什么呢?你借的书都看懂了吗?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要向老师提问。要知道,你们是小镇的希望,是意大利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个坚强明理的孩子!”
听完馆长的话,马拉利心里有如翻江倒海,整个人像一株被注入了新生的枯树苗。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
多年后,事业有成的马拉利准备回母校了却他多年的心事。然而,馆长已经去世了。
同事在收拾馆长的遗物时,发现他笔记本里有这样一页:“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从我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那天,我读懂了你的难堪。在借书时,我让你交30里拉钱作为押金,在退我书时,你偷偷把“3”改成了“8”,变成了80里拉,这样你就可以从中得到50里拉,这对你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意大利的老人,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你一顿然后把你扭送到校长面前。但我深知那不是你所需要的。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宽容你,并决定通过这种方式长久地资助你。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今天,你以全校最优秀学生的身份毕业了,明天,请不要忘了回来支付你的账单。”
(摘自《读者》)“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请你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作用。
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艰难的10秒,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 如果你是马拉利,看到馆长留给你的这封信后会怎么做?
阅读全文后,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⑴面试结束后,我跟老总说,我选择薛宜做实习生。
⑵小薛是内秀的女孩儿:交待打印的文件,第二天页码排好整整齐齐搁在桌上;帮编辑部同事定盒饭,每个人的口味都问得清清楚楚;最叫我惊叹的是她修改的标题,很有感觉。这些惊喜,我背地里一遍遍跟别人说。
⑶但我还是派给小薛很多活儿,联系这个牛人那个大家。有次她脸红红的跑过来,抱歉,老师,韩某某我实在联系不到。他院里的人怎么都不肯提供电话。
⑷“那就跟接电话的人讲,你十万火急;你是她失散多年的妹妹;你很仰慕他;找采访过他的记者;给他的博客留言;去他的办公室围追堵截……”
⑸“好的,老师。”她轻轻说道。
⑹小薛的成长人人都看得见。
⑺来社里才5个月,她编了5篇随笔,做了4个人物专访,其中3个都是大家。她顺利转正。从此,小薛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大都市无情动荡,她却有了一方舞台,可起舞,可栖身。
⑻很快,社里下达了编辑部整改通知。现有的大一统格局被拆分为两个部门,我与生性懒散的老曾分别被任命为A、B部主任。
⑼可是小薛居然申请了去老曾的部门,她对我说:“老师,我决定离开你了。”我笑一笑,等待她把话说完。
⑽“离开你,因为你是太苛刻的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你却规定我按时打卡,连所有的人都用公家的电话大聊特聊,我却在你的目光下,一个简单的问候也不敢打回家;你自己不提,但很多人告诉我,若干年前你就采访过韩某某,关系很好。为什么举手之劳都不肯帮?”小薛的情绪很激动。
⑾苦恼的是老曾。他不知拿这个小姑娘怎么办。一天,他乐滋滋地告诉我,给薛宜找了个活儿,负责后期制作,外加拆看读者来信,她内秀、心细,你说过。
⑿嗯。我心里微微咯噔了一下。有什么东西,要被毁掉了吧。
⒀可薛宜茫然不觉。相反地,她享受着没压力的生活。上午10点才来上班,下午4点下班。拆几封信、接几个电话、校校错别字,余下的时光,喝茶、浇花、聊聊天,与旁人都说说笑笑,除了我。从此师徒是路人。这令我始终没工夫说出想对她说的话。
⒁22岁时的我就像22岁时的薛宜。那时,我曾把自身的成败,寄托在“师傅”身上,索要包容、怜惜与庇护。
⒂可“师傅”说:“楚楚,冷漠是俗世的本性,除了父母子女爱人,没人有义务给予你深情。师傅终有一天会离开你,他的责任是教你谋生的本领,你的责任是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将来能不能立足,全靠你自己。”
⒃我记住了这些话,以后再有冲锋陷阵,再不似小女孩儿般抓住大人的手,哀哀求告。26岁,凭自己的能力在江城谋得立足之地。
⒄所有的言传身教,所有的求全责备,以此为源。
⒅工作太忙,薛宜渐渐淡出我的视线。重新注意到她,是两年后了。她扶着肚子,拎一个空水桶、一把扫帚走下台阶。我忍不住责备老曾:“怎么还要孕妇做卫生?”
⒆可要她做什么呢?写稿子,不能跑;寄包裹,担心重;接电话,抱怨喧嚣扰攘……
⒇准天才小薛,就这样在苍茫的人海中,沉没、消失。阅读全文,说说准天才小薛在人海中沉没的原因。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⒁、⒂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结合文中具体事例,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较第⒆段和改句,说说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原句:可要她做什么呢?写稿子,不能跑;寄包裹,担心重;接电话,抱怨喧嚣扰攘。
改句:可要她做什么呢?什么都不会!文中说“这令我始终没工夫说出想对她说的话”,请你试想一下,如果有机会,“我”会对小薛说些什么。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选文中的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选文最后一段,在整篇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请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请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