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这证明( )
A.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
B.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 |
C.机器的使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920年1月2日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一声令下,一夜之间,全美33个城市中竟有4000人被怀疑为激进分子,以“激进分子”的罪名被逮捕。一向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出现这样的“红色恐惧”的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B.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利 |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乏,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主张的政体是
A.中央集权制 | B.君主立宪制 |
C.民主共和制 | D.总统共和制 |
蒋经国在苏联求学时期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去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据此可知当时苏联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D.农业集体化 |
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A~B点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
B.C点城镇人口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生产恢复发展 |
C.“文革”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
D.E-F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