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
|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
|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
|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包括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大力发展国有化 |
| C.以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前提 | D.尽力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
在罗斯福新政中,主要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 A.实行工业复兴法 | B.规定工资标准 | C.调整农业政策 | D.兴办公共工程 |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整。回答下题。与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相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 A.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 B.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 |
| C.蔓延资本主义世界 | D.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
|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B.高利润低消费的矛盾 |
| C.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 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
下列因经济危机引起的历史现象与世界民主化、一体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是()
①法西斯势力猖獗
②提高进口商品关税
③不断出现示威游行
④加紧对殖民地进行掠夺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摆脱危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条用改革的办法渡过危机,如美国的“新政”;一条是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如德国和日本。据此回答。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
|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 | B.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 |
|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 | D.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