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历史资料”与“历史观点”的区别,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
B.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D.雅典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这则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其中没有下列体现“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的是
A.中(内)外朝制度 | B.内阁制度 |
C.军机处 | D.三省六部制 |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具体制度,其中没有涉及的“选举”具体制度是
A.“乡举里选”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 D.动荡局势的加剧 |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这一范畴的是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