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不符合该论述的是( )
| A.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
| B.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
| C.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
| D.从量子理论到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 |
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 A.“天人感应”学说 | B.“因信称义”主张 |
| C.“大一统”主张 | D.“三纲五常”学说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 A.孔子“仁”的思想 | B.孟子的“性善说” |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陆九渊的“心学” |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
|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
|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
|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明代徐一夔《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丝织业出现雇佣剥削 |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
| C.手工业者生活的艰辛 |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