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三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457年开始,第三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次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了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
——齐世荣、钱乘旦《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三 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从奠基、确立到顶峰过程中,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指出3项即可)
(2)根据材料指出这次议会改革获得利益最大的是哪个阶层?当时英国是什么政治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三《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四: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材料五: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下图及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材料六: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5)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运用该的观点,选择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中的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马淑清教授在《要用科学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指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着力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使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之中;要立足于本国而又面向世界,使人类文化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等人在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并概述其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其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