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对某条约的说明:“其英国及属国逃民逃兵若潜进内地中国,也一律送交英国近地理事官领回”。据材料,英国通过该条约在中国取得( )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 B.驻军权 |
| C.领事裁判权 | D.外交豁免权 |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
| B.珐琅彩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
| C.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
| D.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
1958年在殷墟大司空发掘中发现的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它
| A.标志着商代铜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中完全取代了贝币 |
| B.表明商业“以谋取货币,谋取交换价值”,积累财富为目的 |
| C.商品交换的品种不完全限于普通的手工业品及农牧畜产品 |
| D.反映了商品交换需要有商业的媒介来组织发达的商品流通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范:模子)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
|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