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写道:“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 A.国王 | B.议会 | C.内阁 | D.最高法院 |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
|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
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记述货殖人物及其从事生财致富的情况。这种变化表明
| 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 | B.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
| C.史家学识水平有限 | D.商品经济逐渐地衰落 |
《新唐书·选举制》记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度一直延续至唐代 |
| B.唐代选官制形式多样 |
| C.科举考生必须由馆学推荐 |
| D.“自列于州县”“即落榜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使农益劝”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
材料二魏文侯问李克(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摘自《魏文侯问李克》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
“准确地讲,这些画家也同样遵循‘写实’的传统,只不过他们把原来对‘形体’的写实转向对‘光’的写实,他们强调的‘重艺术形式轻内容’……”以下作品中,与上述特点一致的是
| A.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 B.莫奈的《日出·印象》 |
|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 D.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