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有学者评价某画家的创作风格,“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一直流行的作品中的连贯性,并沉浸在爱因斯坦的世界里,将时间和空间同时表现在一个相对的关系中。”这位画家最有可能是( )
A.凡·高 | B.列宾 |
C.莫奈 | D.毕加索 |
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谜。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1)表现西方人的危 机意识,揭示人生存现状的荒诞
(2)表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3)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神秘的憧憬
(4)反映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西方现代人的共同心理
A.(1)(2)(3) | B.(1)(2)(3)(4) |
C.(1)(2)(4) | D.(2)(3)(4) |
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 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 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
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
B.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
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文中[][][]应该是针对我国那项科技( )
A.爆炸原子弹 |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C.试爆了氢弹 | D.建成了核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