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社会大变革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井田制的瓦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正常平衡完全足以应付在我们面前的史无前例的任务。但是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要求和需要,也有可能要求暂时背离公共秩序的那种正常平衡。”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重在

A.协调美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保障劳工阶层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D.维护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締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全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 由此可见,该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相似之处()

A.注意调节劳资双方关系 B.政府实行企业破产保护
C.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 D.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