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一一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徐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 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一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8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罗伯斯庇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内战结束与外敌停止后,恐怖统治及其一切限制已经令人再也不能忍受了。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推翻了“救国大委员会”,这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代表们以及民众的支持。罗伯斯庇尔及其同伙被逮捕并处死,恐怖统治迅速结束。国民公会进一步强化“反动”措施,它禁止民众俱乐部和团体的活动。12月24日,它取消了最高限价法令,恢复了经济自由。这一措施使物价更加猛烈上涨,工人阶级的苦境更加恶化了。
——摘编自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1)材料一中“胜利果实”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伯斯庇尔采取“过分的革命活动”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民公会的“反动”。(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规定)每年收获五百麦斗以上者为第一等级;三百麦斗以上者为第二等级;五十麦斗者为第三等级,其余公民列为第四等级……属于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有权出任国家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但不允许担任官职……每个等级的公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前两个等级提供骑兵(装备自备),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最后一个等级的公民或提供轻装步兵或在海军中服役。
——张强《推典春秋—古典文明的繁荣与衰落》
材料二他(克里斯提尼)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居民划为十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四个部落……其次,他把议事会的成员由四百人改为五百人,每部落出五十人……他又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个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他称这些区为三一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又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名字相称,而正式以村社名字相呼。
——亚里士多德《稚典政制》
(1)据材料一,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其遵循的原则。(8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其共同作用。(8分)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表》
材料二 每州设刺史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了刺史的职责。
六条诏书的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条,二千石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材料四18世纪70-80年代,美国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双重分权学说。
……即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同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之间的分权,由此把分权制的国家政体形式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防止中央政府走向专制。这种把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三大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有机结合的分权,称为双重分权。
—王寿林《分权制衡理论评析》
(1)据材料一,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10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双重分权学说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在1787年宪法的具具体体现。(10分)
(4)有同学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类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8分)
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一个是工厂主阶级,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前者一起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后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但这两个阶级在“旧制度”下都没有选举权,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旧的政治体制与新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来旦《英国通史》
(1)材料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导致选举权的变化的共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