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A”和“地球光照示意图B”,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A中MN表示________,图B在图A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_______。
(2)图A中④位置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________,极昼现象出现在________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3)在图A中,12月18日至20日,醴陵正午旗杆影长变______,正午太阳高度变________;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________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
(4)图B表示的是北半球________(节气)的昼夜状况,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此日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 。
(5)图B中甲乙两地相比,昼更长的是________ 地;此时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昼长为________ 小时。
【地理—环境保护】
读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高、低产田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列举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甲地为高产田、乙地为低产田,试对比分析其成因。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山东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水文站不同时段径流量(亿m3)
(1)根据材料,分析山东干旱加剧的主要原因。
(2)为了应对山东干旱加剧的状况、减轻旱灾,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地理—旅游地理】
读北京某景点客源情况变化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该景点客源变化的特点。
(2)提出北京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我国中部某省级行政区简图。
(1)说明水利工程①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别说出修建①、②两项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
读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
材料二该地区地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mm)月分配资料图
材料三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表
(1)根据材料二信息,说明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利用材料二信息,描述该地6月份与7月份降水量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推断,10年来,该地人们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4)为解决图示区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人提出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