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g、f、h线为等高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影响等温线d、e呈现东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 B.海陆位置 |
C.地形 | D.人类活动 |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
A.a<c |
B.从②引水灌溉比①有利 |
C.d>e |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
此时A地多云,即将迎来的天气可能为( )
A.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
B.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小题。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1976年 | B.1977—1984年 |
C.1980—1989年 | D.1989—2000年 |
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 B.长江 | C.辽河 | D.黑龙江 |
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
B.兴建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
D.连续干旱 |
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小题。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
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小题。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
该河最有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 B.松花江 | C.淮河 | D.珠江 |
读图,完成小题。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
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回答小题。上图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 B.原料有可再生性 |
C.减少原料运输量 |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
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
A.西北高东南低 | B.东高西低 |
C.中间高四周低 | D.南高北低 |
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
A.地下水 | B.大气降水 | C.湖泊水 | D.冰雪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