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栓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个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接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远古图腾
李泽厚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状、球状……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穿孔的狐或獾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均匀、光滑等)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上述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饰”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及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也许,只有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下列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的。 |
B.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遥远,因而前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后者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
C.两者似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
D.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等萌芽在内的上层建筑。 |
下列对山顶洞人“染红穿戴、撒抹红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对于他们甚至连同动物都一样能引起生理的刺激作用,但对他们却还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 |
B.这标志着他们拥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的开始,而不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 |
C.红色赋予当时的原始人群不仅仅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意义。 |
D.这种行为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表明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就算真正开始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七十年代河姆渡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中国史前文化的秘密被揭开,近八千年前的文明已初显。 |
B.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很均匀、规整,而且还能打磨骨器,自觉加工“装饰品”,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 |
C.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红粉,并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质化的活动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
D.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可能复现,但我们可以凭借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去约略推想其面目。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天姿
刘醒龙
(1)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2)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3)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拂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4)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5)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6)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7)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8)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9)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10)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201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下面对文章的有关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第(3)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两种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
“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老人和马
梅寒
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行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再苦再累不流泪的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
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
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
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这篇小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文章没有扑面而来的震撼却在华丽精巧的文字背后潜藏着动人力量。 |
B.老人是大山里小学唯一的老师如果不是“确实老了”他还会一直义无返顾地接送学生上课——给学生上课——送学生回家。 |
C.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
D.老人老去了不得不离开大山他的学生最终成了他的接班人也将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 |
E.小说以第二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穿插以第三人称使叙述的对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老人的精神、老人的忧虑和学生的纠结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 |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
B.吸收外来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