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跨马行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椽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余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有上瞿塘滟澦之虞:担忧
B.嗜奇之士焉恨:怨恨
C.诗人文士游眺饮射:射箭
D.盖得于山水之助者矣侈:奢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竹间山高者 /水行江石悍利
B.杳莫测所穷 /庭学试归而求焉
C.余齿益加耄矣 /志意常充然
D.多老死其地 /会予京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写川蜀山水之险,为下文赞扬陈庭学饱览川蜀山水而达到“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作铺垫。
B.作者羡慕陈庭学游历了川蜀的奇山异水、名胜古迹,同时也希望他还能以“坐守陋室,蓬蒿没户”的颜回、原宪为学习榜样。
C.作者认为,山水能使一个人“气充”“语壮”“志意高”,但人的“意气”并不一定都从山水之中而来。
D.作者指出陈庭学之所以能够“其诗益工”,是游历川蜀山水后的结果,认为这与古人所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是一致的,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这个道理。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 台 陈 君 庭 学 能 为 诗 由 中 书 左 司 椽 屡 从 大 将 北 征 有 劳 擢 四 川 都 指 挥 司 照 磨 由 水 道 至 成 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梦亦同(2)始指
踞而遨(4)外与天
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描写了西山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崕之间。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声。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 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 好 不外 见 而 人 亦无 以 亲 炙 其 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仄:狭窄
B.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危:危险
C.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薪采:砍柴
D.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摈斥:人被赶到很远的地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三楹之室用亡郑以陪邻
B.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吾还也
C.溪外翠壁千寻久,能以足音辨人
D.洞此三人得名其无礼于晋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微之会于夷陵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
C.不拘于时 D.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夷陵州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陆行二十里,靠近大江的南岸,就是所谓的下牢关,开篇就点出了此次行程的路线和大致方位,用笔简洁洗练。
B.第一段对地形的详细描写衬托出众人克服疲劳和艰险,一心寻访美景的执著精神,同时暗示三游洞地处偏远,为后文作者的议论埋下伏笔。
C.第二段颇多写声音之处,有石声,有人声,还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这些声音以动衬静,显得三游洞更加神秘幽静,令人沉醉其间。
D.三游洞虽然风光秀丽,但地处偏僻、难以攀登,若不是借元白之名,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最后一节,作者由自身推及到众山川,这些山川就如同自己的境遇一样,胸怀凌云志,下笔有千钧,言语中包含着欣喜之情。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 然 山 川 之 胜 使 其 生 于 通 都 大 邑 则 好 游者 踵 相 接 也 顾 乃 置 之 于 荒 遐 僻 陋 之 区 美好 不 外 见 而 人 亦 无 以 亲 炙 其 光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历职:曾经任职
B.但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沉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

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星火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①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②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①但刘日薄西山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①。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②,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③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注:①[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②[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③[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而更以贺也吊: 慰问
B.有群小之愠:怨恨
C.宥而之彰:清楚
D.又何焉阙:欠缺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世之多嫌也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B.以取显贵虽有槁暴,不复挺
C.或将大有为积土成山,风雨兴
D.而为世嫌之加苟非吾之有,虽一毫而莫取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 今 幸 为 天 火 之 所 涤 荡 凡 众 之 疑 虑 举 为 灰 埃 黔 其 庐 赭 其垣 以 示 其 无 有 而 足 下 之 才 能 乃 可 显 白 而 不 污。
将上面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