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②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③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④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⑤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⑥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⑦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⑧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⑨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⑩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⑪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⑫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⑬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⑭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⑮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⑯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请根据第6段中“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和第7段中“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的细节描写,分析“我”和“中年儿子”共同的心理感受。
赏析第16段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苇
于增会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不屈不挠,宁折不弯,俨然向严寒挑战的斗士。
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理解。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投以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似乎还听到嗞嗞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呵,这不是新的生命旅程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
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的,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
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文章的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芦苇的不寻常?请作具体分析。
答:文中说芦苇有“矢志不渝的信念”,这信念指什么?
答:作者赞美芦苇“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如果联系到人,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答:作者对秋苇的叙写及抒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影视教育的反思
①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影视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的价值。
②影视教育的人本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影视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而对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
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人的完整与否取决于这种和谐能力。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诉诸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影视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更为强烈和直接的特点,它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深入人的心灵。因此,影视艺术情感教育通过对影像的感知,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的同时,实现知识结构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融合统一,从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
④不同的技术方式和不同的媒介手段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必定促使其接受者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自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其媒体形式的变化使人类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了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早期的人类文化是以图像文化形式而存在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使思维变成了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这一变化使印刷媒介将具体情景置换成非情景、非具象、非对话语境的文字符号。读者在沿着语义的逻辑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而照相艺术、电影和影视的发明使得图像文化再度兴起,它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影视作品中不仅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使观众在变幻莫测的声电光影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占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了虚拟的世界。影像生产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这一媒介文化势必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对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⑤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感官的偏见,导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非线性思维的培养。在对思维方式的认识上,孟子将心灵视为“大体”,即重要的;而将耳目感官视为“小体”,也即“次要”的。显然,在古代哲学家眼中,耳朵与眼睛这类感官不会思考,只能用“心”去思考。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分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大脑右半球功能缺乏症”,改变这一状况,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⑥今天,休闲已成为一种体现生命价值、实现创造性生活的行为。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为自我完善创造条件。
⑦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休闲文化中,影视已经成为当代人首选的审美休闲文化形式。然而,今天的影视更多的是因休闲而存在,而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下列不属于使影视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价值的条件和原因的一项是()
A.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促使接受者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 |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使人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 |
C.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影响着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
D.影视的图像文化形式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使人的思维处于非线性状态。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影视教育,我们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却完全忽视了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 |
B.影视使观众在声电光影和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更重要的是其数字化使人在占有现实世界的同时还拥有虚拟的世界。 |
C.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和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而深入人的心灵。 |
D.孟子在思维方面的“大体”“小体”说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感性、轻理性,艺术与科学分裂、人文与科学不统一这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接受者通过对影像的感知,在影视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那么影视艺术就能实现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
B.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它不仅能使人通过自由和谐的休闲过程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人自我完善的条件。 |
C.虽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有一定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线性思维就应该完全被非线性思维取代。 |
D.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使它必然与早期的人类文化的图像文化形式所产生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苦 夏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②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③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④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⑧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⑨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⑩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第③段写到父亲的哪两件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说明下面语句表达的含意。
①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②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在文末,作者深情地说“我充满了夏之崇拜!”通观全文,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的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
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根据文
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论述类文本。(4分)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大树
⑴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的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⑵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⑶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叹息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动——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⑷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却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⑸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⑹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⑺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道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⑻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声势造就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⑼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⑽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
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遭受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⑾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的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
⑿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具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⒀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⒁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文中第4段中说“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作者为什么这样讲?请分点回答。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地方的树?又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请分点回答。
文章开头就说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你觉得大树的哪些东西值得你学习?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