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
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样说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如把话说得直接一些。那就换个说法:任何人都得经历从出生到死亡,一百岁如此,七十岁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终极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谁都不会追求这个死亡的结果,反倒是特别希望延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引申出一个判断,人生哲学不是重视结果的哲学,而是关注和充实过程的哲学。过程对人生有无限的意义,终极结果对人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虚不白过,那就要把人生视作一个美好的过程,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结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较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对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的说法更认可。人生与无机物有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不可逆但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而没有生命的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存在形态也是可逆的,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与其他动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维和劳动互相促进的社会活动,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作为整体人的进化,使社会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异化的程度。愈加复杂的社会,又使个体的人不得不以复杂来适应,这反过来又增添了社会的复杂性。
照此一来,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有时真的觉得不如野生动物甚至不如家畜宠物过得幸福。人生确实有点累,但是,着眼于结果的累和关注于过程的累,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理念,直到决定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人生观。
假如一定要说人生是结果哲学,那它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遗憾哲学。换另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过程哲学,那它就会是体验和感悟这个美好世界的快乐哲学,每一个过程又都会有体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然,结果和过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结果来连接的,结果不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过程之中蕴涵着无数个结果。过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结果连贯起来的,就像一串珍珠项链。
人是生活在过程之中,还是生活在结果之中呢?就终极意义来说,人只有一瞬间是生活在结果之中,那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那么,忽略人生这个谁都不会情愿的结果,一辈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过程之中,不是很好吗?
所以,我不反对人生要确定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也不赞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绑在这些目标上。人生过程的充实和历练,往往比难以把握的结果更美好幸福快乐。因为,人生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现实——我们在过程中得到的,总比在结果中获取的要多得多。
人生的过程哲学,是否值得欣赏和践行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不属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学应是过程哲学”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人生的终极结果完全一样,但人生过程可以丰富多彩。 |
B.人生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一个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 |
C.人生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相互促成各自的复杂性。 |
D.人生活在过程中,将会体验和感悟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之例说明无机物存在形态的可复制性。 |
B.人生的终极结果是死亡这一事实,使得不少人产生了人生越来越累的感觉。 |
C.一个人如果信奉结果哲学,其人生过程中将会体会到许多的美好和快乐。 |
D.人生确定的一些阶段性目标,可以成为人生过程的重要部分。 |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驼铃/走进春天的怀抱
司马中原(台湾)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5岁。我看它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将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的记忆;他们颈下的驼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微带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使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沙里飞奔,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①他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痛苦。
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浓厚的夜幕中,宏大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骆驼声,幻想自己成了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饿,忍着苦。
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在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候,我忍着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怎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会真心诚意和他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人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驼着重负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个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的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②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成广阔无崖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我多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途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呢!从纯美的感情世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夜以继日地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就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③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运在背脊上,何止是我一匹骆驼呢?中国啊!让我们都当自己是骆驼,来为这多苦难的民族负重吧。精神上和内在储藏,就是我们赖以跋涉的驼背驼峰。我们要走过风沙迷眼的沙漠,走过疾风怒吼的暗夜,走过冰霜严寒的冬季,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饮一饮甘冽的清泉,看一看仙人掌上的黄花,而我们是要走下去的,因为:
我们的前进就是中国的前进!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写这个内容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l)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是:(不超过20字)
(2)写这个内容的作用是:(不超过20宇)
2.画横线的①处,为什么觉得骆驼没有那么丑了?请分两点陈述。
(1) (不超过20字)
(2) (不超过20字)
3.阅读画横线的②③两处,回答下列问题。
(1)画横线的②处,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30字)
(2)画根线的③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
4.这篇散文的题目,或者拟为《驼铃》,或者拟为《走进春天的怀抱》,你也可以另拟一个题目,请你为这篇散文拟定一个题目,并说明以此为题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丁国强
《诗经》所特有的古典意蕴和民间视角使其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无论经学家如何去抠字眼,去作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王开林的《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是对“诗教”和“诗史”的解构。《诗经》是一部性情之作,对《诗经》的解读同样需要一种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诗经》之所以如此耐得住寻味,不仅在于其语言形式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给人以无限的启示。清代文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提到注释《诗经》的误区,他说:“《三百篇》诸子尚有未详处,后人何尝疏得尽?”他的办法是“只要吟咏既久,自然而然有兔起鹘落、水到渠成之妙”。自古至今,吟咏《诗经》者多矣,然而心领神会这恐怕是不多的。王开林则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轻松的神游者,他以诗化的语言来与三千年前的浪漫相呼应。以《诗经》的方式来阅读《诗经》,彻底抛弃了皓首穷经的烦恼。“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尽管三千年前女子的欢乐,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但是,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不读《诗经》,我们或许还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在《关雎》与《桃夭》之间,揣摩《诗经》时代的心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诗经》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白话性,这与诗境的延伸并不相悖。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用翻译的方式来对待诗性话语的发轫者,是一种大不恭。王开林将他的白话译作巧妙地置于他的随笔之中,在不经意间实现了诗意的转换。《月初》无疑是最美的一篇,上千年的痴情依旧不改:“月儿出来亮晶晶/月照美人撩我心/珊珊细步苗条影/一夜相思神不宁!”读者之所以没有感觉到语言上的破绽,那是因为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她来过,两千多年前,她又走了,来时静悄去无声,唯有一缕香魂仍缭绕在春秋的月光里,如花的气息”。王开林先生并不指望通过《诗经》来确立一种价值立场,他关注的是一种“真”与“美”的错位。《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作者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况,这种比较是诗性的,是非学问的。《诗经》作为一种本源,只存在于诗人的感悟之中,“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是诗人的自造,既是一种启示,又是一种律令,命令诗人不能放弃诗的尺度。
[注]本文节选自《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的序言。《穿过〈诗经〉的画廊》的作者为王开林。
1.阅读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经》“耐得住寻味”的现象表现在 。(不超过40个字)
(2)《诗经》“耐得住寻味”的原因是。(不超过25个字)
2.如何解读《诗经》,各人有不同的说法或做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l)薛雪的说法:。(不超过15个字)
(2)王开林的做法:。(不超过25个字)
3.阅读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其原因有哪些,请分点陈述。(不超过40个字)
4.下列分析和鉴赏,与这篇序言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A.《诗经》中的男女恋情,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因而超越时空的诗情受到了遏止,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 |
B.王开林巧妙地把他的《月初》白话译作置于他的随笔中,把《诗经》的抒情主人公置换成了王开林自己而不留痕迹。 |
C.“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在序言中既是指《诗经》中鲜活的审美生命,也是指王开林对《诗经》的审美感悟。 |
D.“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指出了王开林将《诗经》研究置于一个开阔的视野之中。 |
E.王开林的随笔从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生活的认知的角度研究《诗经》,充满着一种激情和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F.这篇序言把对王开林随笔的评价融会于充满了诗意的描述之中,与王开林随笔的风格相接近,也增添了序言的艺术魁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枯守一截老棍,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侵雪扰犹自温柔地抱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突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小孩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只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的春天。
1.(1)第一自然段中的“将冷脸笑成花面”是喻指的景象。(不能超过10个字)
(2)第一自然段中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是喻指的景象。(不能超过4个字)
2.文章第一、二、三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对象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内容,即。(不能超过16个字)
3.文章中多次出现“春天必然曾经这样”等句子(画有横线),这些句子在文章有什么作用?(分三点回答,每一点字数不超过2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这是一篇清新隽永、文采飞扬的抒情散文,丰富的联想、想像和抑扬对比的写法,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
B.“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这句话是寓褒于贬,赞美了春天的活泼、灵动与蓬勃。 |
C.文章通过对“春”字古音的考证,描绘了人们对春天来临的敏锐、细腻的感知。 |
D.文章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通过对古之春天的热情描绘,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
E.文章末段运用委婉曲达的笔法批判了现代社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深还照读书窗葛兆光
①灯下都市,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②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数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析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有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类语》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地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的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③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登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知识。品茗呷酒漫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乐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放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④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有功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了些许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会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
1.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从文中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第二段中,“只这‘大’‘小’之分便有个读书真意在”。这里的“大”、“小”、“读书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
⑴“大”是指
⑵“小”是指
⑶“读书真意”指
3.(1)第①段中加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对比,指出运用对比的作用。(不超过20个字)
(2)第④段中加横线的语句运用了比喻,指出作者运用比喻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25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现代的印刷和奢华的装帧使书本失去了线装书的温馨,注重书的形式而忽视了书的内容。 |
B.“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似的读书,急功近利,搜寻的只是书中的“小底”。 |
C.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作者认为不值得提倡。 |
D.“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句话对读书的体会,和本文有相通之处。 |
E.这篇随笔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在形象的议论中呈现着思辨的睿智和儒雅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贴。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折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ɑǐ)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有哪些?(列举5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如一曲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显得意境深邃,令人回肠荡气。 |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王安石《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
C.第3段中,作者把“如虹饮水”的石拱桥比作行草书法,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 |
D.文中村姑的形象就是古镇人的形象;村姑的性格就是古镇人的性格。 |
E.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情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