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东西向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甲 ;乙 ;丙 。
(2)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仅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该选择甲地还是丙地? 地。
(3)图中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分别为:①是 ,②是 ,③是 。
(4)以下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项选择)。
A.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
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
D.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
图a是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是两种气候类型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请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是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
(1)C地区乳畜业发达,试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自然原因:①________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地势平坦,_________________广布。
人为原因:③居民食物结构以____________为主;④人口稠密,__________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
(2)材料中“时鲜业”生产基地的主要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图2中_______ 图能表示其气候特征,该气候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3)从气候、市场两方面比较A、B两地发展“时鲜业”的条件。
气候:A地比B地_________稍低,热量较丰富,产品上市比B地早;
市场: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产品运输更便捷的是________(填A、B地)。
读“某河流流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上游(在我国境内)名称为澜沧江,下游(出我国国境)名为;由图可知上游流域面积狭小,其原因是干流流经山高谷深、南北纵列的
山区。
(2)读该河流“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可知河流下游因流经地势低平的地形,流经年降水量充足的气候区;而呈现图示入海河道多的水系特征。
(3)该河流经地区主要有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最后注入洋;流域内这些国家的文化景观深受教影响。
(4)该流域所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资源及位置优势。
气候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油棕、等主产区;
矿产资源优势:有色金属锡、矿物能源等;
地理位置优越:在太平洋与洋;亚洲和州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
(5)1967年,为促进经济和文化合作,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其成员国中经济发展较领先的国家是____________;该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___________海峡的咽喉,该海峡在国际交通中的重要地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
(1)毛里塔尼亚处于____________(自然)带内。
(2)流经毛里塔尼亚沿岸洋流的性质属于__________(暖或寒)流。
(3)祖埃拉持与努瓦迪布两地间铁路的主要功能是运送________________到港口。
(4)该铁路不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根据图中信息)
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 |
每个雇员年产 值(千美元) |
日工资 (美元) |
年工资/ 年产值(‰) |
美国 |
105 |
60 |
208.6 |
德国 |
87 |
45 |
188.8 |
英国 |
50 |
36 |
262.8 |
中国 |
29 |
1.5 |
18.9 |
菲律宾 |
23 |
5 |
79.4 |
(1)简述美国东北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
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
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空间分布的变化分别
是:小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引起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
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