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红将一科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CD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ABCD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作用是 .
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实验中,通过观察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2)闭合开关,若导体ab不动,左右移动磁铁,电路中(选填“有”或“无”)感应电流。
(3)在仪器和电路连接都完好的情况下,某小组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请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4)该实验的结论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八年级6班的同学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实验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可由物体上的刻度线显示出来。小刚通过实验得到了表一中的实验数据。
表一
实验 次数 |
酒精的密度 ρ/(kg/m3) |
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V/m3 |
物体的重力 G/N |
测力计的示数 F/N |
浮力 F浮/N |
1 |
0. 8×103 |
40 |
2 |
1.7 |
0.3 |
2 |
50 |
2 |
1.6 |
0.4 |
|
3 |
60 |
2 |
1.5 |
0.5 |
(1)分析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小刚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在和小强进行交流时发现,小强虽然和自己得出了相同的实验结沦,但实验中使用的液体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并不完全一样。表二为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
表二
实验 次数 |
水的密度 ρ/(kg/m3) |
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V/m3 |
物体的重力 G/N |
测力计的示数 F/N |
浮力 F浮/N |
1 |
1 ×103 |
40 |
2 |
1.6 |
0.4 |
2 |
50 |
2 |
1.5 |
0.5 |
|
3 |
60 |
2 |
1.4 |
0.6 |
他们在对两人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浮力的大小除了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外,还与___有关
(3)在对比两人数据时他们还发现,即使在不同液体中,物体也能受到一样大的浮力。而且浮力大小相等时,酒精的密度小,排开酒精的体积就大;水的密度大,排开水的体积就小。受此启发,小强提出了关于浮力大小的一个新的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
(4)于是,两人又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四个读数F 1、F2、F3、F4之间都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验证了小强新的猜想是正确的。实验后发现他们得到的实验结论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一致的。
(5)阿基米德原理作为浮力的普遍规律,表一、表二中的实验数据都应符合这一实验结论。小刚却发现表一中1、3两次数据与这一实验结论并不相符。他与小强仔细分析后认为,这是由于实验中测量存在误差引起的。请写出一个引起测量误差的具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时:
次数 |
1 |
2 |
3 |
R/Ω |
5 |
10 |
25 |
I/A |
0.5 |
0.25 |
0.1 |
(1)请在图甲中把余下部分的电路用笔划线代替导线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电阻变大)
(2)实验过程中必须控制 不变;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1乙所示,电流为A;
(3)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
(4)当把电路中5Ω的电阻换成一个10Ω的电阻时,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移动(填“左”或“右”);
(5)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小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作“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实验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沸腾5min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表,其中第2min时的温度如图所示,为℃;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水温/℃ |
90 |
92 |
96 |
98 |
98 |
98 |
98 |
98 |
98 |
(2)根据表中数据,水的沸点是℃.这是因为当地的大气压(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撤去酒精灯,小宇观察到水不再沸腾,这个现象说明水沸腾需要 ;
(4)小宇想加快实验的进度,他可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器材有透明薄平面玻璃板;一张白纸;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光屏;火柴;还需要的器材是;
(2)如图所示,实验中发现,把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一只蜡烛A点燃后,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的桌面上,无论怎么移动另一只蜡烛B,都不能使蜡烛的像与之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3)经过调整确定了像的位置后,晓文同学站在B侧发现蜡烛A的像不存在,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