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因这样或那样而身体残缺的人。肢体健全者如何对待这些残疾的同胞,是这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爱他们、帮助他们吧,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也会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帮助。
⑦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写出第②段中划线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结尾满含深情地写道:“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沙漠里的水手
姜钦峰
鄱阳湖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秋后,会有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不法盗猎分子却架起“天网”,“欢迎”这些远方的客人,把天堂变成地狱。假如没有这些阳光下的罪恶,也许黄先银仍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每天看着大雁从头顶飞过。
黄先银的家紧邻鄱阳湖大堤。这个黑黑瘦瘦,年逾不惑的庄稼汉子,从小对鸟儿有着特殊感情。只要鸟儿从头顶飞过,他不用抬头,光听叫声,就知道是什么鸟。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湖区沼泽地竖起了一张张“天网”,有的绵延达数十公里,让他触目惊心。
一只天鹅在黑市上能卖到数干元,在暴利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每年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先用船把大网和竹竿运到鄱阳湖腹地,在空中架起“天网”,待枯水期来临,再去网上摘取猎物。每年冬季,天还没亮,黄先银就会被轰鸣的马达声吵醒,成群结队的摩托车,从他家门口呼啸而过,那是去湖区盗猎候鸟的队伍。他的心在滴血,却感到无能为力。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先银在湖区救下两只被困的白鹳。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时,白鹳已奄奄一息,由于伤势过重,最终死去。他亲眼目睹,一只白鹳在临死之前,两滴眼泪从眼角滑落,顺着嘴巴流淌下来,然后闭上了眼睛。这一幕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从此,他走上了义务护鸟之路,拆毁天网,解救候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又开始向主管部门和媒体举报,呼吁社会力量保护候鸟。他的呼声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猖狂的盗猎分子不得不有所收敛。
然而,黄先银却因此遭到疯狂报复。他原来以养鸭为生,一夜之间,2000只鸭子忽然全部丢失,就连田里的水稻也被人铲平。有时,他独自进入湖区巡查,会莫名其妙遭人殴打。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威胁和恐吓,反而让这个倔强的汉子横下一条心,发誓要跟他们斗到底。
这些年,为了保护候鸟,黄先银四面树敌,在村子里几乎没法立足。记者去黄先银家采访,发现他家的房子已经空了两年,妻子走了,儿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抚养。他几乎众叛亲离,邻居对他避而远之,老母亲骂他不务正业。
媒体上有许多关于黄先银的报道,他被誉为“孤胆英雄”“鄱阳湖斗士”。然而,在附近的多数村民眼里,他却是个不可理喻的另类分子。身边的熟人这么评价他:“他这个人就是一根筋,扳不过来,我们做事是为了生活,他做事是为了不生活。”我也曾扪心自问,假如自己处在那种境地,能否坚持到底?答案令我汗颜。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我似乎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直到前不久,我在阿拉尔海遇到那名水手。
阿拉尔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淡水湖。由于环境严重恶化,在短短几年内,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湖区彻底干涸,昔日碧波万顷的湖面,已变成沙漠。大大小小的船舶残骸,依然保持航行的姿态。这里成了船舶墓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旅游观光。我在那里参观,遇到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在这片水域当水手。老人爱聊天,谈起当年的湖区盛况,浑浊的双眼立刻放射出异样的光芒。他张开双手向我们比划,“就在这里,以前能抓到这么大的鱼!”我说:“水都没了,您还守在这里干吗?”老人伤感地说:“你没做过水手,不会明白水手的心情,总有一天,鱼儿还会回来的。”
我时常想起老人的话,想起那张神情落寞的脸,忽然就理解了黄先银,他也是一名水手,一名沙漠中的水手。
(选自《读者》2011年第14期)
划线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中的“天网”“欢迎”为什么要加引号?
黄先银目睹不法盗猎分子的行径,心里感受怎样?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黄先银的护鸟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想一下,当记者来到黄先银家采访,目睹黄先银家空空如也的景象时,记者将会提什么问题进行采访?黄先银将会怎么回答?
文章的结尾记叙了阿拉尔海水手的故事,这与本文有怎样的联系?

你有自己的芳香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成就来。开始,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些成功的启示。在见面之后,他问了长者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努力的结果总会成功,而我努力的结果去那么糟糕呢?”
长者微笑着摇了摇头,反问他:“如果,现在我送你‘芳香’两个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思忖了一会儿,年轻人回答说:“我会想到糕点,虽然我开办不久的糕点店已在前些日子停业了,但是我仍会想到那些芳香四溢的糕点。”
长者点了点头,然后,便带他去拜访一位动物学家朋友。在见面后,长者问了对方一个相同的问题。
动物学家回答说:“这两个字,首先会使我想到眼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在自然界里,有不少奇怪的动物,利用身体散发出来的芳香做诱饵,捕获猎物。”
之后,长者又带他去拜访一位画家朋友,也问了对方这么一个问题。
画家回答道:“这两个字,会使我联想到百花争妍的野外,还有翩翩起舞的少女。芳香,能够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
从那位画家朋友家中出来之后,年轻人仍不明白长者的用意。
在返回的途中,长者顺便又带他去拜访了一位久居海外、刚刚回国探亲的富商。在谈话中,长者也问了对方这么一个问题。那位久居海外的富商动情地说:“这两个字,会使我联想起故乡的土地。故乡土地的芳香,令我魂牵梦绕。”
辞别那位富商之后,长者才问那个年轻人:“现在,你已经见过不少出色的人物了。那么,他们对‘芳香’的认识与你相同吗?”
年轻人又摇了摇头。此时,长者笑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芳香,你也一样呀,拥有自己的芳香。为什么你现在做的不像别人那么出色呢?那是因为你只是在看别人如何欣赏他们自己的芳香,而把你自己的芳香给忽视了。”
整体感知全文后回答,标题“你有自己的芳香”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动物学家、画家、富商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长者为什么要带年轻人去拜访他们?
如果让你再为年轻人推选一个人问对方那个相同的问题,你将选择哪一类人呢?请仿照文中的回答写出他对芳香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你一定有过属于自己的芳香吧。请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来,让我们一同陶醉分享。

阅读下面两篇现代文,完成第小题
一车煤的重量
这次小测试,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图文选择题。方框内画着一个车夫拉着一板车蜂窝煤沿街叫卖。问题是:一车煤大约有多重?选择答案有三个:A、100千克,B、10千克,C、1千克。
大部分同学都选填了正确答案A,唯有一个叫李梅子的小女生选择了C。我看着他的试卷只觉得好笑,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得连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了,一车煤怎么说也不止1千克呀。我用力在试卷上画了个“х”。
试卷发下去之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好好检查一下,相互间对对正确答案,重点看看自己做错的题目,想一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讲解试卷时,我把那道选择题写在黑板上,叫李梅子上来重新解答。这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跑上来,拿起粉笔毫不犹豫地在括号内填了个C。
我不禁有些生气,问:“李梅子,你昨天没与同学对过答案吗?”
李梅子紧张地低着头,低声回答说:“我……对过了。”
“别人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是A。”
“你知道正确答案,为什么还要选A?”“我……”“你说,一车煤的重量能是1千克吗?”我加重语气问。“老师。”李梅子忽然抬起头来,倔强地望着我,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竟有泪光闪动,“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
“不对。”我拿着粉笔要改她写在黑板上的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A。”“不,就是C。”小家伙站到前挡住我,一张小脸蛋涨得通红,忽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撇着小嘴说,“就是1千克,就是1 千克嘛。”
这大出我的意料。我瞧着这个平时胆小害羞得连大声说话也不敢,这时却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小姑娘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说“好了,别哭了,这道题老师现在不讲了,下午叫你家长来学校一趟吧。”
她见我放下粉笔不再改写她的答案,这才擦着眼泪回到座位上。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忽听门口传来一阵咳嗽声,抬头一看,只见门口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模样有些猥琐,正在大门边磨磨蹭蹭,不知该不该进来。
我有些奇怪,起身问:“您有事吗?”
他一脸赔着笑地说:“我找叶老师。”我说:“我就是,您是……?”
他说:“我姓李,是李梅子的爸爸。”
我想起上午的事,急忙把他让进屋。这时我才发现,他左腿有点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脚上穿着一双旧胶鞋,鞋上沾满了黑糊糊的煤灰。我心里一动,给他倒了杯热茶,然后问他:“您现在在哪里工作呢?”
他嗫嚅着说:“我下岗都好几年了,千年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摔断了腿,梅子她妈又跟我离了婚,现在靠给煤厂拉煤出来卖过日子。”
我一怔,忽然明白过来,李梅子为什么要让一车煤等于1千克,那里面包含着一位不谙世事的女儿对辛劳的父亲最深最纯真的爱呀!
想起李梅子今天在课堂上对我的“顶撞”,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对于这个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来说,这得鼓起多大勇气才能做到呀。
“您有一个好女儿。”我由衷地对他说,“李梅子同学在学校很听话,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真的?那太感谢老师了。”李梅子的爸爸站起身高兴地搓着手,不知说什么才好,最后竟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文章第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文中李梅子哭着说的一句话“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该如何理解?
文中讲解试卷的场面很精彩,李梅子的外貌描写也很突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我”对李梅子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文章以李梅子的爸爸向“我”鞠了一躬结尾有什么作用?
“一车煤”在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记叙文《你在伞里吗》,完成小题。(13分)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女儿。(2分)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阅读与欣赏
(一)
①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
②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③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④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⑤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⑥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⑦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⑧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文中说“它兼容四季”,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表现秋的特色,你认为作者笔下最具秋的特色的景、物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修辞、构思等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赏析。要求:能列举《春》这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