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莫言
①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村里一个复员兵便登门来教导我:“到了部队,第一件事就是给新兵连首长写一份决心书,这对你的分配至关重要。如果你写得好,新兵训练结束后,就有可能让你去当文书或是给首长去当警卫员,而这两个职务是天生的干部苗子。”他还传授给我很多宝贵经验,高级的有如何取得首长的好感,低级的有怎么样抢吃热汤面。
②我遵循着他的教导,到新兵连的第二天,就写了一份决心书交给班长,让他帮我交给连首长。班长是个老兵,狐疑地看看我,问:“你家里有人当过兵吧?”我说没有。他摇摇头,好像不相信我的话。
③也许真是那份决心书起了作用,团里举行大会欢迎新战友,要选一个新兵代表讲话,这事儿就光荣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兴奋得一宿没睡着,大睁着两眼梦想自己的光明前途。大概是由文书而指导员,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回家探亲挽着袖子,手腕子上套着手表,上海牌的,全钢防震,十九个钻。
④欢迎大会那晚上,几百个新兵和团直的几百个老兵把团部礼堂坐满了。那是我第一次进入人间的礼堂,看着舞台上那猩红的天鹅绒大幕,还有那些华灯,心里激动得很严重。老兵和新兵拉着歌子,此起彼伏,声震屋顶。我想当兵真好,当兵实在是太好了呀!看到那些精神焕发的小军官,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⑤大幕终于拉开了。一个老军官上台讲了几句开幕词儿,就请副团长讲话。副团长上来坐下,对着包着红布的麦克风念讲稿。那稿子的内容跟我写的差不多。副团长讲完了,我们使劲鼓掌。下面指导员讲话。指导员也是坐在麦克风前念讲稿,稿子的内容跟我写的差不多。指导员讲完了,我们使劲鼓掌。指导员下去后,主持会议的老军官说:“下边请新兵代表讲话。”
⑥在一片掌声里,我不知怎么样地上了台。我头晕,心跳。谁见过这样的大场面了。但这是光荣,是前途,是四个兜的军装,是上海牌手表,全钢防震,十九个钻。
⑦我一屁股坐在那把坐过曹副团长、坐过新兵连指导员的椅子上。我望了一眼台下那一片眼睛就低头念稿子。我感到嘴唇不好使唤,喉咙紧张,发出的声音都是颤抖的。念了几句,便放了胆,嘴唇活泼了,嗓子松弛了,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像春雷一样在礼堂里滚动。刚刚找到感觉,还没过瘾,稿子就念完了。我站起来,立正,给台下人敬礼。然后转身,立正,给台后那些坐成一排的首长敬礼。然后又转身,找到台阶,在众目睽暌下,回到座位上坐下。我刚落座,就被班长狠狠地踩了一脚。我听到班长压低声音,恶狠狠地说:“你这个混蛋,彻底完了!”
⑧我当时就蒙了。带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回到宿舍,我问:“班长,怎么回事?”
⑨班长骂道:“混蛋,那凳子,你也配坐?那是首长坐的!你一个新兵蛋子,不站着讲话,竟敢像首长一样坐着讲,太不像话了!”
⑩我请教班长,还有没有办法补救。班长说:“印象太坏了,没什么戏了。”
⑾我的眼泪刷的就流下来了。我费了千辛万苦才当上兵,原本想在部队好好干,提成军官,为父母争气,谁知道这样完了。我给新兵连党支部写了一份沉痛的检查,检查我坐了不该坐的椅子的错误。我求班长把我的检查上交给连首长。班长说:“要说起来,新兵嘛……行,我帮你递上去。”
(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文章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八个字)。
“我”①交决心书→②→③
→④写检讨书
根据①⑤段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 与 极度匮乏。
第⑦段中“我”讲完以后,“找到台阶”才下了台,“找”写出了“我” 的心情。
第⑨段中班长说:“那凳子,你也配坐?”写出了“我”的不当之处,但班长的话也有不当之处,即 。
文中的“我”具有 的优点(答出一点即可),但从第⑤段划线句可以看出,“我”也有 的缺点。
雨的随想汪国真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大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⑤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上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⑥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⑦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文章开头是富有哲理的自然段,但有两个语句排版时弄错了位置,从而颠倒了作者的意思。请指出这两个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对调。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②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各更换一个更加平易的二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写道,在“有雨的夜晚”可以使人想起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名句。如果也是夜晚,和着习习春风,绵绵细雨悄然而下,你一定会想起课文中曾经学过的另一位唐代诗人的一个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第⑥段写道:“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请你按下边的要求,模仿原文的句式和语言特点,试写一个感人的画面。
答:一个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中的牵手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阅读《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⑵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句。赏析:“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阅读白鹅(选段)
①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②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选文是从哪二方面来写白鹅的?其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①特点:;②特点:选文第二段写到鸡、狗等家禽,这有何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白鹅虽然有些可笑,但很可爱;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 |
B.第一段写到白鹅“不怕人,看不起人”,所以最容易被“捉住”,意在指责白鹅的狂妄没有好结果。 |
C.选文的语言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 |
D.文中“左顾右盼”“空空如也”、“小心翼翼”、“大模大样”等成语并非都是用来描写白鹅的。 |
现代文阅读
⑴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⑵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⑶“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⑷“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⑸“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⑹“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
七年级语文第3页共8页
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⑺“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你弹支曲
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⑻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⑼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⑽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⑾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默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污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⑿“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11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的“邪念”?
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反衬男主人的。
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8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10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3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节的主要内容。
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
“这”: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