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和德国杜伊斯堡为起始点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构成“新丝绸之路”。图为“渝新欧”国际铁路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新丝绸之路”的优势有( )
①可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关于“渝新欧” 国际铁路大通道修建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 |
B.有利于欧洲污染工业向中国转移 |
C.有利于缩小亚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D.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 |
下图为中国径流深随经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选取的是由台湾—江西—四川—青海等省的数据。分析回答下列各题图中径流深随经度变化的规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西北季风的影响 | B.植被的疏密程度 |
C.地表的物质组成 | D.东南季风的影响 |
图中曲线在甲点出现明显转折,反映出此处
A.是阶梯分界处,地形抬升作用影响了降水量 | B.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
C.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 D.土质疏松,下渗能力强 |
图表示某地季节性积雪融化完毕日期等值线及水系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①、③地积雪融化完毕日期晚于②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地形 | D.洋流 |
①、②、③、④四地中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强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
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 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 |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示地区积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是()
A.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原因是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 |
B.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原因是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 |
C.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原因是距海越来越近 |
D.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原因是受季风影响越来越明显 |
歌谣能反映出该地自然环境()
A.气温年较差大 | B.昼夜温差大 |
C.地势起伏小 | D.植被在阴坡和阳坡分布差异大 |
读世界某区域图,tl、t2之间为世界适宜“避寒带”。tl、t2为等温线,回答下列各题。有关tl、t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l>t2 | B.tl<t2 | C.tl=t | D.tl、t2为1月份等温线 |
A处等温线向北弯曲是因为( )
A.暖流影响 | B.海洋的影响 | C.寒暖流交汇的影响 | D.寒流的影响 |
B岛西侧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 B.热带草原气候 | C.热带沙漠气候 | D.热带季风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