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欧洲一家报纸曾这样报道:“……正是这个名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这里“普林曲西普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事件发生在
| A.凡尔登 | B.萨拉热窝 |
| C.巴黎 | D.索姆河 |
1992 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 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 A.十二大 | B.十三大 | C.十四大 | D.十五大 |
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的是
| A.厦门 | B.福州 | C.广州 | D.南京 |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
|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 D.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斗争扩大化 | B.大跃进运动 | C.农村人民公社化 | D.“文化大革命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现象。当时还出现“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打油诗。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灾害严重 | B.苏联撤走专家 |
| C.“左”的错误泛滥 |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