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下列有关“这些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时期 |
| B.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 |
| C.在日内瓦会议上,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
| D.这些原则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A.经济民族主义 | B.自由放任主义 |
| C.凯恩斯主义 | D.重商主义 |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 史实 |
推论 |
|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
|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
|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
|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有关这种经济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典型的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德国 |
| B.这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
| C.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
| D.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
|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
|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
|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
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 B.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
| C.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 |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