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也读古典拉丁文学和少量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学生和教师们还组织了学术行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世俗教育推动了文化普及 | B.教会放弃神学而研究哲学 |
C.文艺复兴运动已悄然兴起 | D.自然科学与哲学有所发展 |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A.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 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
C.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 | D.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
安提丰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安提丰的思想中体现了
A.人是万物尺度 | B.人治优于法治 |
C.人生而平等 | D.人要回归原始 |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
A. 肯定人的价值 B.以人为研究对象
C. 重视个人道德 C.强调知识重要性
《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与孟子这一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泰勒斯 | B.普罗塔哥拉 |
C.苏格拉底 | D.毕达哥拉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