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名句,例如曾经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句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经孔子整理编定,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
| B.是中国的第—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
| C.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
| D.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的《史学原论》(1897年出版)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某学者认为“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这一学者应属于()
| A.智者学派 | B.苏格拉底 | C.薄伽丘 | D.孟德斯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