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此人的履历反映了( )
| A.“教育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台湾割让给日本 |
|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据史家考证,元朝曾四次实行海禁。第一次:世祖至元29年(1292)“以征爪哇,暂禁商贾海者”,至元31年驰禁;第二次:大德7年(1301)禁商下海,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市舶司;第三次:至大4年(1311)罢市舶司,仁宗延佑元年(1314)“开下番市舶之禁”;第四次:延佑7年“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英宗至治2年(1322)“复置市舶司于泉州……”。这表明( )
| A.元朝和以往的封建政权一样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
| B.元朝的海禁是明清大规模闭关锁国政策的前奏 |
| C.元朝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
| D.元朝的海禁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 |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
|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的关系。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