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顾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00周年,也是“二战”全面爆发75周年。这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诞生6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诞辰110周年。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新京报2015年1月1日新年社论
(1)材料中纪念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分界线,战前清政府走上自救之路,战后国人走上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核心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探索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2)材料中纪念的新中国成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材料中“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让20世纪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巨变发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
(4)思想理论改变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思想谈谈你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的减少出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村哈梅尔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
——马克思
材料四: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说一是。有的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里改革对埃及经济军事方面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9分
(梭伦的诗歌)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材料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15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2)变法涉及“法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图一舌战群臣图二皇太后的哭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加快了伦敦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国别 |
186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910年 |
1913年 |
德国 |
14 |
18 |
25 |
40 |
60 |
89 |
100 |
英国 |
34 |
44 |
53 |
62 |
79 |
85 |
100 |
美国 |
14 |
11 |
17 |
39 |
64 |
89 |
100 |
材料三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