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
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北宋中晚期,“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 |
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 |
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 |
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B.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有一位古代的思想家这样论述政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A.老子 | B.韩非 | C.墨子 | D.荀子 |
明确逻辑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成立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司汤达的《红与黑》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
《红与黑》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
B |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以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进行能量交换”。 |
普朗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
C |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塑造了许多藐视死亡的勇士,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 |
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 |
D |
“猫王”和“披头士乐队”的音乐风靡全球 |
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旋律、节奏带具有民族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