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政府在二次大战正激烈的1944年,邀请中、苏、法等44国的专家们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会议,以期奠定世界货币新秩序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会议产生了两个新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材料二 肯尼迪和约翰逊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的纲领,把大规模财政财政赤字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赫鲁晓夫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执政期间,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使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1)简述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走向的影响。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国在各自的经济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的各自特点及成效。(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董仲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的)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10位上升到第四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家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6%。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事?《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什么事?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拓展的主要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共同特点。指出两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3)材料三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什么思想学说?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的反封建与材料二美术作品产生时期的反封建有哪些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凑(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