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① 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②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被”通 “披” ②“很”通“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
B.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
C.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
D.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
B.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⑴.请分析概括夏衍的形象。 (5分)
答:
⑵. 说说“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这一句写出了夏衍的哪些特点? (6分)
答:
⑶.回答下列问题 (6分)
①“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
②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 (3分)
答:
⑷.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分)
①在选材上 (4分)答:
②在结构上(4分)答: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⑴.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 |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⑵.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3分)
答: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分)
答:
⑶.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6分)
答:
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昌乐骨刻文
中国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表明,4年前在中国东部山东省昌乐县集中出土的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参与这项研究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兽甲骨上所刻的神秘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2004年,昌乐县一民间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施工挖掘时,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甲骨,经过清理,可见上面有许多明显刻画痕迹的图案符号。今年7月底,来自北京和山东的7位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专门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刘凤君发现,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专家对兽甲骨上的符号进行归类,发现符号中类似太阳的符号有5到6个,三角符号有4到5个,小鸟符号有4到5个。“重复的符号是人有意识的刻画行为。”王宇信说。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最近几十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符号。王宇信说:“在甲骨文之前,现已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说是汉字萌芽,但都是单字且无规律。”考古人员发现,昌乐骨刻文字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而此前这一地区附近也曾发现过早期文字,说明这次出土的骨刻文字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这批骨刻文字主要出土在昌乐古遗址,又被昌乐爱好者收藏,故专家将其暂定名为“昌乐骨刻文”。虽然目前尚不能破译,但其对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复原当时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佐证。下列对“昌乐骨刻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被刻在兽甲骨上,不再只是单字,并且行列整齐。 |
B.它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兼有画和字的双重特点。 |
C.它距今约4500年,被确定为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 |
D.它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以弧笔和曲笔为主。 |
本文认为昌乐县出土的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为早期文字,下列不能成为其佐证的一项是( ) (3分)
A.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 |
B.这些符号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 |
C.类似太阳的符号、三角符号以及小鸟符号都多次出现。 |
D.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而且之前昌乐附近曾发现过早期文字。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画(符号)因为与字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所以成为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
B.中国得以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原因是甲骨文的发现。 |
C.继甲骨文发现之后,昌乐骨刻文的发现又一次对中国古文字起源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 |
D.从昌乐骨刻文命名来看,考古学上对考古发现的命名一般是依据其出土的地点。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美俄等海上强国的濒海战略带动下,亚太地区沿海各国也纷纷扩大各自的海土面积和海洋权益,濒海争夺风声鹤唳,日益显见。 |
B.沁阳市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来晨钟暮鼓地勤劳耕作,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了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由他主编的《李商隐诗选浅释》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
C.清中叶后,佛教势渐衰微;太平天国用耶稣教做门面,摧残异教,东南佛法不绝如缕;同治以来,才得以重整兴复。 |
D.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⑴.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 |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⑵.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3分)
答: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分)
答:
⑶.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6分)
答:
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