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 | B.比喻论证 | C.事实论证 | D.正反对比论证 |
对待不同的文化遗产,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作者认为要批判地吸取的有( )
A.鱼翅 烟枪 | B.烟灯 姨太太 |
C.鸦片 烟灯 | D.鱼翅 鸦片 |
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
B.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
C.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
D.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
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16、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17、联系全文,简析“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并概况本文主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冰层深处的“天外来客”
①南极——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和奇异的生物,还珍藏着“天外来客”的奥秘。
②1996年8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公告:“在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中,找到了生命的痕迹。”并断言“原始生命曾大量存在于火星”。
③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证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④为了讲述这块陨石的故事,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1969年。那时,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都在关注着一件事: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但是,差不多同一时候,在遥远而宁静的南极,一批探险的日本远征队,不声不响地在南极的太和山高地,发现了无污染的陨石群。到1974年,在这个地区已发现了200多块陨石。因为陨石来自宇宙空间,它带来各种天外讯息,于是部分科学家把注意力悄悄地转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开始搜寻陨石的工作。
⑤1984年末,那时正是南半球的夏季,美国科学家劳普托·史可女士,随探险队首次来到了南极阿伦高地。在实验室中,她研究过许多陨石,这次她想亲自找到一块沉积在冰层深处的南极陨石。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大片冰区中找到一块5.9公斤重的陨石。为了纪念这一来之不易的发现,在找到陨石的地方,她插了旗子,照了相。那天是1984年12月27日,因为是那年找到的第一块陨石,所以它的编号是ALH84001,前面的字母表示阿伦高地的缩写,后面数字表示1984年找到的第一块陨石。
⑥到90年代,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南极收集到的陨石,已达到1.2万块,人们给了它们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南极陨石”。经过仔细的鉴定,其中有12块来自火星,11块来自月球,还有几块来自太阳系外的小天体。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来自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和慧星。后来,美国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陨石中是否有生命讯息时,选中了ALH84001。同位素测试表明,它是40多亿年前开始形成的古老岩石,并且来自火星。大约在1600万年前,被一颗大陨石撞离火星,在太阳系里飘游。大约在13000年前,它和地球在太空相遇,被地球的引力俘获,落入南极的冰层中成为地球的陨石,直到被史可女士发现。
⑦最近,科学家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后,奇迹出现了。
⑧首先,陨石切片在29000倍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有0.5微米的“拉长物”,极类似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地下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
⑨其次,在陨石内部,发现了碳酸盐小球,直径为0.5毫米,从中心到边缘的色彩变化,表明其成分和结构的变化,这是一种水参与的生命演化过程。
⑩第三,在陨石中发现了“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即PAH5有机物。
(11)因此,一个争论了几百年的“火星生命”问题,重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同时也惊动了各国的最高领导层。几个月后,美俄等国率先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一个世界性的探索火星高潮,正在形成。2005年,美国将向火星发射一艘采集样品的宇宙飞船!2012年,还将发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把6名宇航员送上火星。到那时,火星生命之谜将得以彻底解开,而促成这一系列宏伟计划得以实现的诱因,就缘自于这块南极冰层下小小的火星陨石。
妙题求解下面是对文中划横线处引号作用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特定含义特定称谓直接引用表强调 |
B.特定含义直接引用特定称谓表强调 |
C.表强调直接引用特定称谓特定含义 |
D.特定含义直接引用表强调特定称谓 |
下列表述不属“生命的痕迹”的一项()
A.ALH84001是40多亿年前开始形成的古老岩石,且来自火星。 |
B.ALH84001是极类似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地下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 |
C.ALH84001陨石中有“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 |
D.ALH84001陨石内有碳酸盐小球。 |
文中第6段和第7段中的“其”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
A.南极陨石 ALH84001陨石 |
B.来自火星的12块陨石南极陨石 |
C.11块来自月球的陨石 ALH84001陨石 |
D.太阳系外的小天体的陨石南极陨石 |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天外来客”是比喻说法,指被史可女士发现于南极冰层中的陨石。 |
B.经过科学家研究证明: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
C.科学家们通过同位素测试表明:ALH84001陨石是在1600万年前被一颗大陨石撞离火星,大约在13000年前落入南极的冰层中的。 |
D.美国科学对ALH84001陨石作了分析研究,得出“原始生命曾大量存在于火星”的结论。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因斯坦的意义(节录)
对于我们来说,爱因斯坦的意义不只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曾经思考过并从中获得乐趣的非凡的思想者。本世纪没有哪一位物理学家像他那样在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似乎单枪匹马地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同时又与普朗克和玻尔共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为每一个热爱独立思考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科学是一个集体的作品,如同一代代能工巧匠共同盖一座楼,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砖石和对楼的设想。科学大厦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每建到一定高度,总会有人用新材料把整个大楼翻盖一次。爱因斯坦正是如此。他在迷宫般的建筑中穿行,在危险的地方拆墙毁坦,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我们今天的科学大厦必定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的物理教科书上所描写的科学似乎有一条直路,从牛顿一直铺到爱因斯坦。但事实上,摆在爱因斯坦面前的,是一重重迷雾,一丛丛荆棘。他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在黑暗中探寻我们感觉到却说不出的真理的岁月里,渴望越来越强,信心时来时去,心情焦虑不安,但最终穿过迷雾到达光明。”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是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如果在迷雾和荆棘的后面,有一丝光亮诱惑着爱因斯坦,这丝光亮就是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离我们大多数人实在过于遥远,我们永远无法亲身感受;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则可以给所有热爱思考的人以有益的启示。正如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所说:“伟大人物在道德人格上对人类的贡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思考自然的本性,抚摸上帝的脉搏,是爱因斯坦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思维乐趣。爱因斯坦曾说,广义相对论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这一发现是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中,或许也是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爱因斯坦告诉德哈斯“当他看到他的计算和还未经解释的天文观测一致时,他感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响了一下”。这是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倘无这种乐趣,就算给个诺贝尔奖,他也未必愿意。
作为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坚信自己对自然的理解。1919年,爱因斯坦听到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星光弯曲得到了观测证实时,非常激动。有学生问他如果没有得到证实,他会怎样,爱因斯坦回“那我只好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但爱因斯坦并不偏执。他曾这样评价玻尔:“他发表见解时总像一个不断摸索的人,从不像相信自己已占有了真理的人。”爱因斯坦本人也是如此,例如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就物质实在性进行讨论时所持的态度。从文中看,作者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是什么?(不超过25字)
第二段说爱因斯坦“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35字)
文中所说“有益的启示”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是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形象地说明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征服科学上的险阻之后获得的成功。 |
B.“抚摸上帝的脉搏”,即探索并揭示大自然规律,如相对论。 |
C.“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是说他对揭示有关物理学的规律充满必胜的信心。 |
D.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位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思想者,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
E.本文的主旨是认识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做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F.本文结构严谨,第一段有统领作用,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性之谜
①在高等动物中,性别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是一生不可改变的。但是在自然界的低等动物中,变性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是一个令生物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的难题。
②有一种常见的帽贝类软体动物,它们大多摞成塔状生活在一起,常常多达12只以上。下边是较大的个体,支撑着上边的小个体。分类学之父林奈对此迷惑不解,他给大小不同的它们命了不同的种名。
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这种塔状的堆积中,顶部的小个体一律是雄性,下边的大个体总是雌性个体。这丝毫也不会妨碍雄雌的繁殖能力。
④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帽贝会自然变性,被称为“连续的雌雄同体”。幼年期小个体首先成熟为雄性,之后又变成雌性,在一垛帽贝中,中间部位的中等大小的是正在经历雄变雌的过渡型!
⑤研究人员详细地观察过这种动物的变性。在一垛帽贝中,雌雄的生态体系相对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雄性的长大了变成了雌性的,雌性的又吸引了一些小个体的雄性,垛子又长高了,但比例总是一样的。
⑥鱼类是高等脊椎动物,也存在着由于雌性和雄性的竞争而产生的变性现象,而且也和脊椎动物中大多数变性动物相似,是雌性先成熟。有一种很美丽的在珊瑚礁中生活的鱼就属这种。
⑦在这种鱼群中,有1条成年雄鱼和8条成年雌鱼。一旦其中的雄鱼离去,这个群体中就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性。这条变了性的鱼鳍变长,颜色更加华丽。科学家们对鱼类的这种变性现象,迄今依然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它既不能用来解释达尔文的单种竞争的原理,又不能被认为是适应自然的进化。
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植物界也存在着变性的现象。在北美大陆的一些森林中,生长着一种被称为“金特普”的木本植物,早期的植物学家曾把它的多种生命形式命名为不同种的植物。
⑨直到6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在马萨诸塞的一片森林中潜心研究,才发现“金特普”与绝大多数植物不同,它的花是雄雌分开的,而且雄性植物个体小,仅有一种叶子,较大的雌性则生有两种叶子。
⑩这种植物从幼树开始即为雄性,当长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进入变性阶段。理论计算认为,从雄性至雌性的转变应该发生在398毫米的高度。
经过几个春秋的观察,这种植物的变性界线在380毫米处。在这一高度以下,该种植物的雄性多于雌性;而在此高度,则雌性多于雄性。
自然界中,不论是变性的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这似乎与其它生物种的特征不同。
不但生物学家尚未对这种变性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古生物学家们对此也感到茫然。他们以前所鉴定的地层中那些略有差异的化石种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下面是帽贝类软体动物的塔状“垛子”示意图,合文意的一项是()
下面是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动物的性别特征比较明显,而且一生不可改变。 |
B.动物和植物都是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 |
C.森林中的绝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的。 |
D.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一样的。 |
第四段和第八段中划线句子可否互换?从上下文语境和句子本身的表意倾向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过目成诵”君亦能
①林黛玉曾对贾宝玉说:“你说你能‘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严格说来,林妹妹的“一目十行”,只是一种“连读方法”(当然也包括记忆),而“过目成诵”才是对“记忆能力高强”的凝练的概括。宝黛这对才子佳人记忆力确实不同凡响。
②据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侯选人中,有的人短期内竟能记住近万人的姓名。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名职员能将圆周率背至小数点后两万位。《后汉书·应奉传》说,有一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对应奉看了一眼,后数十年,应奉路遇车匠,依然能“识而呼之”。科学家指出,人类的记忆潜力几乎是无穷的,一个人的一生中,大脑的记忆容量可高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这差不多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收藏的信息总量。因此,你只管去记忆,无需有“满面溢流”之虞。
③科学家对动物的研究发现,记忆机能主要存在于大脑中一种称之为“脑肽”的微小的蛋白质分子中,并且提取了这种神奇的“记忆脑肽”。稍后,科学家还人工合成了这种药物,经试用,效果良好。
④记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无不希望自己能拥有最佳的记忆力。《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中写道:“唐张说任宰相,有人送给他一颗珠子。名曰‘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此“记事珠”,真可谓胜过今日电脑,因为电脑必须标入相应软盘,才可调出所需之数据、资料、报告等等。
⑤一般说来,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但这一“定义”似乎应该补充近年来研究的“记忆可以移植”的内容。
⑥英格兰乌沃汉普顿多元科技研究所的科学家,用精密仪器将那些年老但识途蜜蜂的脑体中职司“记忆”的蛋白质抽取出来,再用超微注射器将这些分子注入正在蜕变中的幼虫脑体中,等幼蜂羽翼长成后,将其带至离巢1公里之遥处放飞。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小蜜蜂居然个个“不迷而返”;而那些未移植老蜂脑的参照组的小蜜蜂却迷途而不知归了。
⑦美国的乔·昂加尔博士选用了更高级的哺乳动物老鼠进行记忆移植的试验。他将老鼠觅食的鼠笼分成两室,放有相同的食物,但一室明一室暗。大家知道老鼠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喜暗怕光,故取食总是光顾暗室。但鼠笼暗室设有电击装置;每当老鼠前往取食,必遭电击之苦。久而久之,老鼠只好记住暗室之危,改去明亮的地方去取食。昂加尔将这些“弃暗投明”的老鼠解剖,发现它们脑中的核糖酸中悬浮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他将其称之为“惧暗素”。然后他将这种“惧暗素”注射到无此经历的老鼠的脑中……奇怪是这些老鼠竟无一例外地直扑明亮小室去觅食——记忆移植的试验成功了。
⑧人类的记忆是否也可移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说不定有朝一日,人们会像今天购买专利一样,移植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记忆之宝,集众多才华于一身,“过目成诵”当然更不在话下了。根据语境,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溢流之虞(溢流:指汗水流淌;虞:忧虑)。 |
B.阙忘之事(阙通“缺”。阙忘:遗忘,忘掉)。 |
C.涣然明晓(涣然:形容有光彩)。 |
D.职司“记忆”(职司:负责操作、管理某件事)。 |
本文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轶事及实验事例来阐述作者要说明的事理,请将它们各自阐述的意义写出来。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事例说明人的记忆力不同凡响。
A.美国总统竞选及日本索尼公司职员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代张说宰相“记事珠”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蜜蜂幼虫的实验和老鼠弃暗投明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能正确体现本文说明的逻辑顺序的图示是()
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