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唐多令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②长是、系行舟。
【注】 ①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而死。②谩:空,徒劳。“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老 树①
[金]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注】 ①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末句“不用苦思家”所抒发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注】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注】 本诗作于淮阴,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简要赏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中“鸟”这一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血沸腾。请问这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分析颔联中叠词使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简析颈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