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线虫感染的新疗法。
数千年来,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医疗问题,对全球最贫穷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三位获奖者针对破坏性最大的几种寄生虫病研发的疗法,使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得到了革新。
盘尾丝虫病(俗称“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都是由寄生虫引发的。河盲症会造成患者角膜感染,最终导致失明。淋巴丝虫病会导致慢性肿胀,造成终生的红斑并致残。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是分离天然产物的专家,他专注于研究链霉菌,从土壤样品中分离了能够产生包括链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物质的链霉菌的新菌株,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纯化培养,从中筛选了50株最有前途的菌株,分析它们在对抗有害微生物方面的能力。
寄生虫生物学家威廉·坎贝尔利用大村智的链霉菌菌株,分离并纯化出了一种能有效对抗家养和畜牧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成分——阿维菌素。阿维菌素随后被进一步化学修饰成为一种叫“伊维菌素”的物质。后经人体试验,发现①它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治疗其他寄生虫病也有效果。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使一类能有效对抗寄生虫病的新药得以发现。
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生物,这种生物会入侵红细胞,导致发烧,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面临疟疾感染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氯喹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停用。此时,屠呦呦将研究视线转向传统草药,锁定从黄花蒿中提取纯化青蒿素。她又从与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的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启发,提出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一关键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黄花蒿粗提取物的有效单体——青蒿素。经临床试验,证实它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之后,屠呦呦率领的研究团队又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②它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取材于环球科技观光团相关文章)
下列对“材料一”中①②两处画线的“它”指代内容,分析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指代伊维菌素②指代青蒿素 |
B.①指代阿维菌素②指代青蒿素 |
C.①指代阿维菌素②指代青蒿素的立体结构 |
D.①指代伊维菌素②指代青蒿素的立体结构 |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不只对全球最贫穷人口产生严重影响。 |
B.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疟疾也是。 |
C.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儿童的发病率最高。 |
D.氯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被弃用。 |
材料二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
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材。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中提取的。而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更从来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况且,黄花蒿最初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时,里面的青蒿素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中医的传统做法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病的,而一旦加热到60℃,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屠呦呦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因而想到了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受到古代医方的启发才恍然大悟,不能用加热的方式来提取青蒿素。由于这个说法,人们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益于中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还值得商榷。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用两杯水浸泡一把青蒿,就算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也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注。葛洪在书中共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而青蒿一条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条,只出现了一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好。中医和民间仍然在不停地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记录的药方更是多达数千个。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取材于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前药典里的青蒿实际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植物。 |
B.黄花蒿在60℃以下服用就能够起到治疗疟疾的作用。 |
C.屠呦呦研究的关键技术环节是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 |
D.中国古代治疗疟疾的药方虽很多但疗效却无从证实。 |
作者认为青蒿素不是中药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填空。
①材料二中“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结构”具体指的是 。
②材料二中“她是受到古代医方的启发才恍然大悟”,“古代医方”具体指的是 。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疟疾:“疟”字书写的第7笔是“ㄴ(竖折)”。 |
B.畜牧:“畜”作动词时读作xù,作名词时读作chù。 |
C.葛洪:与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是东汉时期人。 |
D.搜集:此处不能换作“收集”。 |
材料三
除了屠呦呦的发现之外,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还有,张亭栋等人发现了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在治疗白血病中的作用,为白血病患者带来福音。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医古已有之,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亭栋的同事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的方法,并将它们改制成水针剂,称“癌灵注射液”(后称“癌灵1号”),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其后,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探索,另一方面分别检测“癌灵1号”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肾脏毒性、血压升高的副作用则是轻粉和蟾酥带来的,且这两者对白血病本身并无治疗作用。
1973年他们发表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用“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过程。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病情也有所缓解。该文还提到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1979年张亭栋等又发表论文,总结了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对55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其中1973年至1974年单独使用“癌灵1号”治疗23例病人,1例儿童存活已经4年。他们指出,在与其他中药同时用药时,其他中药只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1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1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手段治疗12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实验结果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而且,药物对病人的毒副作用也很小。如果说,1973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1979年这篇则是张亭栋等有关“癌灵1号”的成果性论文。
以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都得到了普遍应用,直接产生了治病救人的效果。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传统中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
(取材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白血病有治疗作用的是( )
A.砒霜 |
B.砒霜和轻粉 |
C.轻粉和蟾酥 |
D.砒霜、轻粉和蟾酥 |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过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记录,只是未获普遍接受。 |
B.张亭栋等人在1973年的论文中证明了砒霜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疗效。 |
C.张亭栋在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时会适当加入其他中药来降低砒霜的毒性。 |
D.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推知,青蒿素和砒霜能够完全治愈疟疾和白血病。 |
根据“材料一”“材料三”,简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科学发现的意义。
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式过马路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共利益的。
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的论证思路。
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
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
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
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棋王
茨园
童年乃至少年时,爹很让六顺引以自豪。
那时候,六顺从集市上走过,总有人指着他跟人介绍:“瞧,这就是果园村棋王的儿子!”于是,六顺就能得到许多笑脸,也就有了无法言喻的自豪。
在六顺的记忆里,本村和附近村落的一些人常来找他爹对弈。当然,结局多是他爹赢。时间一长,爹就有了“棋王”的称呼。
六顺爹赢了,兴致颇高,笑眯眯地吩咐一直站在他身后观棋的六顺娘烧火做饭,打酒招待自己的手下败将。客人们边恭维六顺爹的棋艺边起身作势要走,六顺爹便满面红光地伸手去拦:“回去干啥?已经到了饭点了,就在这里搭个伙吧!”于是,客人就半推半就地留下了。当然,也不是每次都由六顺爹破费的,几个常客来下棋时,总有人忘不了拎上半斤猪下水或一瓶老白干什么的。
在爹的熏陶下,六顺也爱上了下象棋。不过,棋艺却总无长进,常输。
六顺长大后在城里上班。那年休假时回家,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没说上几句话,爹问:“你棋下得咋样了?”
“不咋样。”六顺说。
见六顺爹一脸不高兴,六顺娘便忙陪了笑问:“他爹,你给咱孩子指点指点?”
六顺爹抬眼看了看六顺娘,“嗯”了声。于是,六顺娘把棋盘摆在了父子俩面前。
“学着点。”六顺爹说着,身子并不动,只是示意六顺摆好棋子。
拱卒,跳马,飞象,出车……仅是两袋烟的工夫,六顺赢了。
六顺愣了一阵子,恍然明白了什么,不由忿然,冲爹说:“你为啥让我?”
爹脸一阵红,一阵白,说:“好,我不让你了,咱再下一盘!”
仍是六顺赢了。
六顺看着爹,爹看着六顺。
六顺出去方便时,娘随后跟了出来,轻轻拍了他一下,说:“憨娃,你就不能让让你爹么?”“我让他?”六顺不解地说一句,转身返回屋里。
爹已重新摆好了棋局,两军再度对垒。紧要处,六顺无意中一抬眼,见娘站在爹背后不住地冲他呶嘴,手也就不由得软了。
在六顺的记忆里,娘没少吃苦。娘很小的时候,爹妈就去世了,娘是在她叔叔家长大的。娘年轻时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俊姑娘,想追她的后生可不止一两个,现在常上门下棋的老头中,有几个就是娘当年的粉丝,娘却偏偏嫁给了各方面都很普通、爱下棋的爹。娘后来对六顺说:“你爹对我是真好,跟了他心里踏实。”
就是现在,娘已经五十出头的人了,可不像村里同龄女人那样显老。打他记事起,就常听村里有些婆娘在背后嚼舌头编派娘。娘的为人六顺清楚,娘从不跟男人们随便开玩笑。长大了,六顺知道那些人是在嫉妒娘。
“让你两盘,就不知道你是老几了?”六顺爹赢了,高兴,俯过身来,拍拍六顺,说。
“毕竟你是棋王嘛!”六顺讪讪地说。
改天,六顺找了山里常和爹下棋的几个老头下了,输得一败涂地。六顺便问:“你们真的赢不了我爹?”
“他是‘棋王’嘛,谁能赢得了他呢?”老头们相视一笑,岔开了话题。忽地,六顺感到了从没有有过的羞愧。
六顺一夜未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
次日,娘问他:“昨晚听到你折腾了一晚上。咋一直睡不着?是不习惯了咱乡下的硬板床还是咋了?”六顺带着怒气盯视着娘,说:“我爹的棋其实下得不咋样。”娘一愣,脸不由一红,支吾着说句“以后你让着你爹点就是了。”便避开了六顺的目光。
六顺走时,娘送他。路上,六顺忍了几忍,还是说了:“娘,以后俺爹下棋你可别再往俺爹身后站了。”
“人活一世,有个荣誉也不容易,再说,你爹也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就让他这么当个棋王吧。”六顺娘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平静如水。
(本文有删改)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几位村民下棋的生活片断,集中反映了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以及致富之后的农民思想上的落后和不觉悟。 |
B.小说刻画人物非常出色,不仅刘顺和刘顺爹娘有着鲜明的个性,就连着墨不多的几个前来下棋的村民,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C.刘顺娘是一个爱慕虚荣、极端自私的农村妇女,她直接要求刘顺让棋,即便刘顺表达不满之后仍然无动于衷,“脸上的表情平静如水”。 |
D.刘顺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他对爹的感情经历了由“自豪”到“羞愧”的变化过程,这种感情变化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E.本文篇幅不长,但情节较为曲折,叙事有波澜,构思颇具匠心;语言平实而又富有意蕴,字里行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小说刻画刘顺爹这个人物时,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
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设有多处伏笔。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有人认为,文中画线的段落显得多余,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俞吾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这句名言为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所引证,用以解释哲学的起源。但在我看来,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实证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以往一些文学作品总是对哲学家的沉思报以怀疑和讥笑。事实上,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却是十分可爱的。据记载,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学问题,有时候竟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站了一天一夜!哲学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识论》后,正好遇到空袭,他抱着书稿躲进了防空洞。空袭过后,他还未从哲学沉思中完全摆脱出来,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书稿。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这部书稿早就没了。后来,他根据回忆,重新把这部70多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哲学家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怪故事,然而,他们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哲学并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实证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说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的认识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只能在认识论的语境中去探索世界。当我们去认识世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困难:世界乃是生命的流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东西,这种生命之流构成世界的本质。然而,我们却无法把握它的流动性,我们只能通过时间、空间,通过各种范畴和概念等去切割世界。于是。我们陷入到一种无法回避的悖论中:一方面,我们的目的是认识作为生命之流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认识的却是已经被我们的概念工具切割肢解了的世界。
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了了解整个文本,人们必须先了解文本中的每个部分。但如果你没有吃透整个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对文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于是,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互动的关系。另一个是认识者的期望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就认识的期望而言,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对象获得客观的认识,但往往我们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之见。这也是人们在任何诠释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悖论。实际上,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顺应这一悖论。
在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出现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而在我们这里,哲学的反思还很少触及到语言问题。其实,当我们随心所欲地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也正使我们陷入种种表达的困境之中。我们通常以为,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也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思想。只有自觉地反思语言表达中的种种困惑,我们的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哲学本身充满了困惑。然而。唯其如此,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本文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证明“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心无旁骛,潜心治学,历经十多年的沉淀,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相联系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关中学派”的创始人。 |
B.盖叫天苦心钻研京剧武生表演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练功不辍,即便在养伤期间也坚持练功,终于成为技艺高超的一代武生名家,享有“活武松”的美誉。 |
C.《资本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部巨著从动笔到全书出版历经40年时间,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进行思考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
D.康德为写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沉寂了12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集中精力思考问题。1781年该书出版,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哲学家思考问题时既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又让人感到十分可爱。因为他们所思索的往往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其思考方式异于常人。 |
B.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区别在于: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而哲学询问的是价值,它必须对实证科学表示“惊奇”。所以,问题意识是哲学研究的关键。 |
C.在哲学研究中,哲学家如果能够尊重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摒弃认识外部世界时自身存在的先入之见,就能顺利解决诠释活动中存在的悖论。 |
D.哲学本身面临种种困惑,使得它充满活力和魅力。事实上,越是深刻和难以把握的学问,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
文章主要论述了哲学本身面临的哪三个方面的困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竿冷
简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
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③是一个参访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④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⑤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义。至于漂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⑥水比山深谙随机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⑦雨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⑧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山以洪钟型的绿意召唤,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⑨“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是千江万川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且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⑩“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⑾“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⑿“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⒀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人泪属于水。
⒁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⒂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注】此处引用的是柳宗元的《江雪》,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题目“一竿冷”暗寓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寂清寒的氛围,山水无言,寒江独钓,柳宗元在山水的领悟方面独有心得。 |
B.作者在文中充分阐明了山水所隐喻的人生态度方面的区别,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 |
C.本文托物言志,将深刻的思考和形象的描绘有机结合,融情理于一体,笔法活泼,形象鲜明,含蕴深刻。 |
D.本文结构上层层递进,开篇由柳诗引入,再以山水形象铺垫,接着进一步展开山水对话,最后以独钓画面卒章显志。 |
E.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请根据第⑤⑩段,概括出水的主要特点。
本文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请结合本文第②段和山水对话的内容简析人称使用的效果。
文章题目“一竿冷”中的“冷”字有丰富的意蕴。请依据本文,从被贬谪士人的山水观的角度,探究“冷”的情调中包含哪些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