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包括了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这一字之变( )
①为人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奠定了法律地位
②彰显我国治理体系、制度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在逐步推进
③意味着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发言权将更好地实现
④有利于强化政府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变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① 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② 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③ 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标志
④ 决定着人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正是基于这样的校训,哈佛大学除了培养了无数杰出的哲学家外,在哲学点亮的这盏精神火炬的引导下,还培养出了大量的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由此可见 ( )
| A.具体科学需要以哲学为基础 |
| B.学习了哲学就可以成为科学家 |
| C.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
| D.哲学和具体科学最终走向完全一致 |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就这一问题,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认为和哲学家相比,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 |
| B.乙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 |
| C.丙认为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 D.丁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对生活不起作用 |
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
|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
|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 D.哲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