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凌晨,美国宇航局网站(NASA)发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一项新发现,经天文学家确认是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号为“开普勒-452b”)。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颗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可见(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工具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人的认识活动有反复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的检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近年“用工荒”虽然成了热门话题,但是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而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突出。这启示我们看问题要()
①事实求是②善于抓中心③把握本质与主流④注意批判继承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管理学中经典的“木桶原理”,说的是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这蕴涵的哲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 B.整体离不开局部 |
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 D.事物发展是不平衡 |
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
C.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几年前,中科院曾预测“刘易斯拐点”将出现,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而2012年春节后的“用工荒”却为“拐点”拉响了警号。其实,如果不将“拐点”的出现预设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那么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拐点”的判断是基本符合实情的。材料对于我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是精确的②“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判断具有客观性③在一定条件下时间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 B.客观规律性 | C.直接现实性 | D.主观能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