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
C.后来,他用卖粮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 |
D.四十岁后,他卖掉所有的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为了应变时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A.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 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
C.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 D.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A.侯德榜 | B.左宗棠 |
C.谭嗣同 | D.邓世昌 |
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这与《马关条约》的哪一项条款有关( )
A.增开通商口岸 |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C.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中国人把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叫鸦片战争,如果我们要把课题改为直接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课题,你认为以下最佳课题是()
A.倾销鸦片的战争 | B.开拓市场的战争 |
C.获取赔款的战争 | D.虎门销烟报复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