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 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曾()
(2)臣闻求木之长者闻().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爱莲说》完成8—10题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爱者甚蕃(多) |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
C.陶后鲜有闻(少) | D.宜乎众矣(适宜)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
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
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5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弟①,即焚所为文,益读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元章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缅,讽②使就吏禄。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时高邮申屠公炯,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炯至,即遣吏以自通。元章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炯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进谒礼益恭。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具书币,制冠服,俱造其庐以请。元章为之强起,入黉③舍,讲授岁余。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选自《历代笔记小说选》)
[注]:①弟:“第”,科举时代士人应试合格。②讽:婉言相劝。③黉:古代的学校。.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尝一试进士举不弟尝()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会:().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请以选文所举之例,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患 |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叩头 |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D.腰白玉之环腰:腰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当余之从师也时人莫之许也 |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D.足肤皲裂而不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 |
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
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 |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 其 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 而 别 ②安陵君 其 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 而 攻蕲
|
3. |
.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
4. |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5. |
.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