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王纯
①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深深被作者生活中的雅趣所吸引。李渔是一个十分会生活的人,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创造”。他夏有凉凳,冬有暖椅。凉凳是一个中空的方盒,里面灌上凉水,再盖上薄瓦作凳面,夏天坐,凉快得很。暖椅结构相似,下面装上抽屉,抽屉里点几块炭,就可以御寒了。他的凉凳和暖椅还有多种功能。
②李渔还在墙上的巨幅花鸟画的地方挖了个洞,里面再放上一群真鸟。这样,观赏花鸟画,会看到鸟是活的,妙趣横生。他煮饭时,在刚煮熟的米饭上洒蔷薇或桂花的花露,让米饭增添香味。他把鸡、鱼、虾的肉晒干,与鲜笋、香菇、芝麻、花椒一起研成细末,和进面里,加上鲜汤做成“八珍面”。他在树上题诗,他制作“梅窗”……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③写到这里,不由想起另一个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的女子。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记述了他的妻子芸娘的生活雅趣。沈复的妻子芸娘,性格恬淡,崇尚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他们谈诗品画,植草种花,烹饪菜肴,在平淡的生活中经营着一份文雅和精致。书中有芸娘制茶的过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把茶叶放入花心,熏染花之香气,用天然的泉水烹煮,想来该是多么富有艺术性。芸娘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花开一样曼妙,她用巧手和慧心打理着温情诗意的烟火人生。
④可是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慢慢忽略掉了生活中的种种雅趣。有多久了,我们忘了在生活的罅隙中给自己留一点时光?日子单调乏味,生活的美好细节被我们匆忙的脚步碾碎了。每天清晨,我们睁开眼睛,不是拥抱新一天的阳光,深深呼吸新鲜的空气,而是急急忙忙出门,奔跑在名与利的跑道上。我们以为自己得到的足够多了,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名车。可是,空洞的大房子里,缺乏浪漫温情。名车跑起来风驰电掣,却让我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⑤我们得到了物质的东西,却丢失了一份心灵的雅趣。有一个朋友,去乡村小学教书已经四年了。我们来到他生活的地方,简直惊呆了。那里完全是个世外桃源,他的小院里有花有树,他的小屋里有琴有画,他的书桌上有书有茶。一墙之隔,就是他工作的小学校,在家里就可以听得到书声琅琅。他介绍着院子里的花草,就像介绍老朋友一样。喝着他用山泉水沏的茶,觉得分外清香。他的生活就像一首歌,每天都是一个美丽的音符。他说,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
⑥原来,雅趣与物质无关,也与年代无关。喧嚣浮躁中,仍然可以营造一份雅趣人生。放慢生活的节奏,聆听心灵的召唤,返璞归真。快乐的源泉,来自生活中一个个雅致的细节。人生短暂,要多留一些快乐给自己。做生活的艺术家,雅趣人生,其乐无穷。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作者生活中的雅趣。
请具体说说①、②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选文第⑤段写乡村教书的朋友属于什么论据?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科技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交通堵塞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①现阶段,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性“城市病”,各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蒙受的损失十分惨重:中国15座城市每天共损失10亿元,美国年损失680亿美元,英国年损失约43亿英镑,荷兰6年前年损失已经达30亿欧元。最近,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交通拥堵让北京市年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7.5%。倘若平摊到每辆机动车上,每年每辆车的平均经济损失达21957元。
②交通拥堵和管理并不是新话题。1868年英国伦敦出现第一盏交通灯;大约一个世纪之前机动车开始量产。大量出现的机动车革新了陆路交通,也带来了前所未见的交通大拥堵。实际上,早在古罗马时代的庞贝城,交通管理就已经出现了。
③一项评估报告显示,由于交通拥堵,2010年北京市居民出行受影响的人数平均每天达1381.8万人次,平均每日每人次延误66分钟,根据当年北京市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由此造成的时间价值损失每天高达32386.2万元;每年工作日天数按250日计算,每日8小时,则每年时间价值损失高达809.7亿元。此外,因堵车,汽车行驶时间增加,必然造成燃料的额外消耗;缓慢运行时,驾驶员还需频繁启停车辆,更加剧了燃料的消耗。每年仅在燃料一项上北京市就浪费了722.9万升,平均每辆车每月仅燃油损失就达348.4元。
④交通拥堵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和交通噪声等。评估结果显示,北京由于拥堵每日多排放二氧化碳1.67万吨,氮氧化物、颗粒物和二氧化硫9.5吨。北京每年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额外生态环境污染损失为45.2亿元,这还不包括目前很多尚不能量化的损失,如加剧热岛效应、废弃物污染和对沿线自然生态影响等。
⑤十几年前,研究人员就提出,本来通畅的道路上会忽然莫名其妙地出现拥堵,而拥堵的传播是以“激波”的形式进行的。2008年,一组日本物理学家在实验场上重现了车流中的激波。研究人员让22辆汽车均匀间隔,在一条230米长的单车道环路上行驶,并且告诉司机以30千米的时速驾驶。起初,车辆之间相安无事,行驶通畅。但没过多久,车辆之间的距离就开始发生变化,一些车“挤压”在一起,道路上车的密度变得不再均匀。随着时间的推进,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有几辆车一度几乎停了下来。前面的车一旦停下,后面的车也跟随停下。这种车辆密度的变化沿行驶方向的反方向传播,形成了所谓的“激波”。
⑥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辆车难以察觉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一场显著拥堵。实验测量出来的激波传播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
⑦这个实验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开车时遇到拥堵,常常以为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是当驶离拥堵路段的时候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最初可能仅仅是因为某辆车减速或者改道,便形成了向后传播的激波。随后即便始作俑者早已绝尘而去,激波却还在传播,因而后面的车辆会莫名其妙地遭遇堵车。
⑧近年来,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投入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之中,其中包括了数学、物理学和工程方面的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了许多种数学模型,但至今尚未找到公认的建立模型过程中的首要法则。交通堵塞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损失?
第5段划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结尾句中加点的“至今”有什么表达效果?
【原创】胡大源:北京每年因交通拥堵损失700亿。700亿元是北京因交通拥堵每年带来的损失,其中涵盖了时间损失、燃料损失和环境成本。北京的拥堵背后还有哪些问题,结合课文回答该如何解决?(至少三条)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回答小题。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试结合文章内容,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碳中和”。
第3段中加点词语“甚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说说文章第3.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过低碳生活。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③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剌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④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⑤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⑥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⑦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涨,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⑧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⑨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⑩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⑿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⒀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⒁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⒂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⒃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两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
⑵结合上下文描述一下⑾段画线句子中“犹豫”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
荷塘晨色
史荣东
①荷花是古人常以吟诵的花卉,如“荷钱浮翠点前溪,梅雨日长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尚得残荷听雨声”;“菡萏香消翠叶残”等佳句。江南人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荷花生日,男男女女划桨摇棹,玩荷赏莲,十分雅致有趣。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他笔下月倩荷香所牵动,那月色斑驳,荷塘清丽的意境在风过处煞是迷人醉人,然而,我赞许的却是荷塘晨色,荷塘晨色似乎每一天每一处无不呈现勃勃生机。
②儿时的我是调皮的孩子,每天天一亮,扛着鱼网提着鱼桶到不远的荷塘捉鱼。清晨荷塘是幽静的,碧清碧清的水塘边,一垄翠竹掩住几间草舍,只有牛犊在晨曦下欢愉地踢着蹄子摇晃着尾巴;荷塘内荷叶刚冒出水面,像一枚枚翠绿的玉璧飘浮着,蜻蜒颤动着薄翼忽上忽下在新叶上打转;小鱼儿在荷叶底下划鳍摇尾地戏逗着。正当我猫着身子,聚精会神用网捞鱼时,“哞”的一声牛鸣,小鱼儿一惊尾巴一翻钻到水底去了。我顿时来了火,回身一把死死地揪住了牛犊尾巴,小牛也来了火,一回头用尖角向我顶来,我一吓手一松“扑通”仰面跌落进水塘中,连呛了好几口水。待我爬起来一看,只见池塘内老牛洋洋自得地抖动一下耳朵,悠然地眯缝起眼睛……太阳从荷塘内爬了起来,亮丽了树丛中鸟声,亮丽了荷塘清风,亮丽了水中小鱼儿。
③玄武湖是个荷花绽开的天地,一望无际的荷时密密匝匝连成一片,荷花含苞欲放撒落在碧叶之间,嫣然俏丽。露珠在朝辉下闪烁,滚动在如盘的荷叶上,A.青蛙在叶子上昂首挺胸,像得胜的将军鸣叫着。我与战友划船掀开荷叶,那青蛙顿时成了惊弓之鸟,腿一伸“扑通”钻到水底去了,那矫健而优美的身形,为荷塘带来了灵气。一阵风掀动荷叶,晨曦中我与战友都裹在清香荷风之中,涌动起无穷的向往……
④西子湖畔的荷花更是别样娇红,亭亭玉立的菡萏更显示醉人风采,荷叶像一把把伞似地撑出湖面,挡住了我与女友,船在花叶间穿行,自有一番情趣。女友的秀眸被荷花映红了,也溢出荷花的芳香。船儿在并蒂莲停下,她伸手把并蒂莲拉到胸前,闭合起长长的睫毛祈祷起来。晨曦下的她更是醉人,船儿一动,“拍、拍、拍”飞起了一对鸳鸯,荷塘腾起一片盎然生机。
⑤南北湖的荷塘晨色是另一番景色,万顷荷塘再也不见叶浪花海,叶儿衰老了,往昔的摇曳不见了,花儿一瓣瓣随风飘落,再也没有别样娇红的风韵。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红楼梦》中贾宝玉作的《芙蓉诔》“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时,无奈地叹息起来。一阵清风过来,掀开了残叶,一枝枝青菱菱的莲蓬挺拔在晨霞之间,于是,眼前一亮,一个有趣味的话题扑打心头:一个人有天真灿烂的童年,有英姿勃发的青年,有奋发上进的壮年,有秋收如金的中年,当然,也少不了日近黄昏的暮年。有的人看上去很壮烈,像升天的爆竹,落下来粉身成灰。可荷塘中荷花并不是这样性格,就连暮年都拥有秋实的莲蓬,粉糯甘甜的白藕,所以荷塘永远是朝气满池的。
⑥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得到世人称颂,也成为仁人雅士笔下常客,历代佳作不计其数。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要编纂、出版《中国诗书画荷花大全》辞书,我亦即兴而作《踏莎行·咏荷》,其词是:
卿出污泥,携霞拽雾。盈盈秀态临风舞,
碧盘手执步婀娜,怕甚萍涨断归路?
月白婷婷,翩翩如许。高洁那怕风姨妨,
红衣脱尽鹬鹚惊,芳心却傲风霜浦!
⑦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命脉的延伸,也是绿色家园不可抹去的情结。是水足绿色家园的眼睛,而池中的荷花无疑是清灵眸子了,而荷花也成了现代社会的典雅与时尚。上海几乎所有的公园(甚至有品味的居住小区)都有水池,池中种有荷花,就连我居住的小区附近小不丁的内江公园、迎春公园、松鹤公园也有荷香四溢之景。
⑧B.春被燕子衔去,夏被风姨虏去,秋被大雁捎去,隆冬的荷塘一片肃杀,料峭沧沦。我在池边徘徊,叹息着荷仙殒落。忽而,只见池塘中几枝枯叶瘦骨在朝辉中坦然自若,洋溢着别样风采。我突然感悟到,荷仙并未殒落,而是用另一种姿态活着,你看,枯枝瘦骨中昂藏几多风致!
⑨我思索着人生:人的一生不能一直是朝霞满池的,人生的旅途也会有骤雨打新荷,霜风凋碧叶,也会有冰、霜、雷、电的时候,只要像荷花那样不管面临怎样处境,都能笑捋须髯对冷月,不恋新荷逗俏,不恋窈窕含芳,不恋云羡霞慕,胸怀一池正气,在霜天寥廓中也应是以铮铮的钢骨迎风屹立,去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文章开头引用了一些歌咏荷花的诗句,并提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四个荷塘的晨色。请阅读②—⑤段,摘录文中有关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对荷塘的描写 |
“我”的心情 |
|
家乡的荷塘 |
碧清碧清的水塘,荷叶刚冒出水面,像一枚枚翠绿的玉璧飘浮着。 |
为牛吓跑小鱼而发火,被牛顶入荷塘而尴尬。 |
玄武湖 |
||
西子湖 |
||
南北湖 |
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男孩别哭
门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睛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家还这么远,路又这么崎岖。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秋天,独自一个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杆的感觉。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寞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战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亲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缕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秩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套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本文写景的地方很多,请你举例说明其中一处的特点及其作用。
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将结尾第二段中“父亲对我吆喝道”改为“父亲对我亲切地说”会影响原意的表达吗?请说出理由来。
你认为文章结尾引出美国影片《男孩,别哭》,并交代主人公“死了”这一结局的用意是什么?
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请你至少从两个角度分别举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