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逄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帖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工资。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懒木匠小时曾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表明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木匠。 |
B.小说第二段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他非凡的眼力,意在表明他具有成为一名优秀木工的天赋,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木工的浓厚兴趣。 |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懒木匠,通过和一般木匠的对比突出其职业操守,通过和村里木匠的对比,表现其高超的手艺。 |
D.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懒木匠技艺的高超和对职业的执着,如结尾处“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
E.懒木匠坚守自己的手艺,安于贫穷,在挺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后,终于在仿古家具市场找到用武之地,表明坚守职业理想的重要。
小说中写了“我”不愿迎合他人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懒木匠的懒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评价他的懒?
小说为什么以“活着的手艺”为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点氢成油”的石头
①用氢气作为燃料有很多好处。但是,要将氢气作为一种燃料,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寻找一种方法,可以使氢气成为一种有用的燃料。
②要安全地贮藏和运输氢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氢气重量轻,而且难以捉摸。微小的氢分子喜欢不知不觉地从裂缝和封口处跑出,并且一旦释放出来,它们就会很快地四处弥漫开来。如何能够很好地将氢气贮藏起来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③液态氢体积小,容易储藏,但是它也能惹出麻烦。氢气在大约20K(—253℃)左右液化。为了保存满满一罐液态氢,就需要有一套体积很大的低温系统。而且,液态氢温度很低,它足以将空气冻结,这会导致阀门堵塞和形成不必要的压力。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增加储气系统的重量。
④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呢?很简单,只要在你的汽车油箱内放上石头就可以了。但要放的可不是普通石头,而是沸石。沸石是一种多孔而坚硬的物质,在沸石的晶形中,遍布了小小的隧道和笼状结构,它们相互连通成为一种网状结构,就像蜂巢似的。一个油箱与这样的晶状物相连,可以使氢气处在“一种类似液体而温度不很低”的状态下。
⑤沸石的取名源自希腊的单词“沸腾”和“石头”,这是因为沸石在受热的时候可以释放出它们中间储藏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已经发现了将近50种不同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沸石,并且化学家们已经弄清楚如何合成更多的沸石。现在研制的沸石能够贮藏相当多的氢,但是还不够。
⑥如果科学家能够培育一种沸石晶体,它可以容纳相当于自身重量6%~7%氢气的话,那么满满一箱沸石的氢气与普通满满一油箱的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基本相同。但是,现在最好的沸石也只能容纳相当于它们重量2%一3%的氢气。
⑦1995年,美国科学家萨科作为一次太空任务的专家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到太空旅行。他参加飞行的目的是在太空培育更好的沸石晶体。在地球上生产的沸石晶体较小,通常横断面是2—8微米,大约相当于人的头发厚度的十分之一。可是在微重力状态下,材料可以更缓慢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大、更有序的沸石晶体。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不仅相当于地球上的10倍,而且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002年初,萨科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一台沸石晶体培养炉。国际空间站第6宇航组的专家已经使用培养炉培育了一些晶体。
⑧在萨科的一生事业中,他一直想将氢气变成燃料,沸石可能是实现氢燃料的关键。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座氢燃料加油站就会出现在你旁边。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3期)对关于“沸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沸石的取名源自希腊的单词“沸腾”和“石头”,这是因为沸石在受热的时候可以释放出它们中间储藏的物质。 |
B.沸石是一种多孔而坚硬的物质,它如果与油箱相连,可以使氢气处在“一种类似液体而温度不很低”的状态下。 |
C.沸石的晶形中,遍布了小小的隧道和笼状结构,它们相互连通成为一种网状结构,就像蜂巢似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氢气的贮藏。 |
D.沸石可以容纳相当于自身重量6%~7%的氢气,所以满满一箱沸石的氢气与普通满满一油箱的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基本相同。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化学家在自然界中已经发现了50种不同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沸石,并且已经弄清楚如何合成更多的沸石。 |
B.氢气难以捉摸是因为它的重量轻,微小的氢分子喜欢不知不觉地从裂缝和封口处跑出,并且一旦释放出来,它们就会很快地四处弥漫开来。 |
C.氢气体积小,容易储藏,它在20K(—253℃)左右的温度下才能液化,为了保存满满一罐液态氢,就需要有一套体积很大的低温系统。 |
D.美国科学家萨科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到太空的目的是在太空培育更好的沸石晶体。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不仅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而且体积相当于地球上生产的沸石晶体的10倍。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最好的沸石也只能容纳相当于它们重量2%一3%的氢气,可见利用沸石安全地贮藏和运输氢气很难实现,因此,要使氢气成为一种有用的燃料几乎不可能。 |
B.沸石是实现氢燃料广泛应用的关键,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氢燃料加油站就会出现在你旁边。 |
C.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可以证明,人类应该可以在地球上培育出比现有的更好的沸石晶体。 |
D.在微重力状态下,材料可以更缓慢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大、更有序的沸石晶体。这也就是说,只要改变地面的重力状态,就可以在地球上生产出更好的沸石晶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楮皮所造?期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草大三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价值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
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比冯友兰“老实”?
——读《欧洲大学史》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作为学术新思想的发源地,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近800年的历史里,它经历了多次的蜕变和重生,直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模式。四卷本的《欧洲大学史》立体地再现了这一过程。
一本北大前工作人员的著作中提到,冯友兰认为,应该把北大的历史往前推,一直推到一千多年以前的书院。如此一算,北大的历史比最古老的欧洲大学还要长得多。只是我们猜想,以如此方法计算,欧洲人是否要重提柏拉图学园,然后中国人再拿太学等机构来比附。冯友兰先生的出发点,从情感上可以理解,然而从事实认定和判断来说,却无法让人苟同。姑且不论中国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有着极大的区别,即便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之间,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授和学生的来源等各个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不同。盲目和牵强的比附,恰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运用“精神胜利法”在“我祖上比你阔多啦”的弱者心态中寻求自我安慰。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清楚地说过,中国近代大学主要是模仿西方,受传统书院影响不大。台湾学者许倬云也持这一观点。在我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说法比冯友兰先生“老实”得多。
但是,冯友兰的倡议牵涉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太学、书院,为什么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的大学?而这一问题,又可在《欧洲大学史》中寻找到一些端倪。按照学者格伦德曼的观点,“概括地说,刺激大学出现和成长的根本原因是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探索知识的欲望’。”当然也有人宣称,人们刻苦学习的动机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
尽管大学诞生之初并未把自己的目标确定在为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培养专门人才方面,但是,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确实在长时间里从大学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不约而同地对大学表现出相应的热情和支持。在林林总总的欧洲大学中,很少有整齐划一,听命于一个权力机构,充当其驯服工具的时候。在古代中国,太学和书院一直处于皇权统治的宗法专制之下。因此,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在教学内容方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最主要的四个学院是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哲学、算术、几何、建筑、音乐等都是传授内容。而在中国,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的大儒们在书院所传授的多为儒家经典,通过讲授对于儒家经典的诠释和注解阐发有限的“新知”。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被视为“奇技淫巧”,很少得到重视,更不必说公开传播。
对中国文化颇有感情的李约瑟,提出过“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尽管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莫衷一是。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很难说与只注重“修齐治平”,轻视其他知识和自然科学的传统思维无关。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内,中国的大学史写作和研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一样,处于不折不扣的初级阶段。很多大学校史馆或者少数研究者的大学史著作,仅仅只是原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类,根本谈不上研究。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欧洲大学史》为之树立了一个典范。
(选自2009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下列有关欧洲大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学术新思想的发源地,欧洲大学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
B.近800年的历史里,欧洲大学经历了多次的蜕变和重生,直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模式。 |
C.欧洲大学诞生以来确实为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从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那里得到了相应的支持。 |
D.在教学内容方面,欧洲大学的最主要的四个学院是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 |
对画线句子“蔡元培先生的说法比冯友兰先生‘老实’得多”中“老实”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朴实 | B.理智 | C.客观 | D.可爱 |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中国的太学、书院,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的大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太学、书院老是运用“精神胜利法”在“我祖上比你阔多啦”的弱者心态中寻求自我安慰。 |
B.缺乏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不足,“探索知识的欲望”不强,人们刻苦学习的动机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 |
C.在古代中国,太学和书院一直处于皇权统治的宗法专制之下,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
D.中国的大儒们在书院所传授的多为儒家经典,阐发有限的“新知”,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很少得到重视。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吮血被缛涅槃斩钉截铁 |
B.繁芜诬蔑竞相浅尝辄止 |
C.火炬禀性钦佩于世长辞 |
D.遒劲箫瑟崩殂赍志以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文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7.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8.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