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六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A.⑥①②④③⑤ | B.②⑥①③④⑤ |
C.②⑥①④③⑤ | D.②⑥①④⑤③ |
农科所技术员研究温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下曲线。据此提出的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 |
B.阴影部分表示5℃~35℃时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 |
C.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越高 |
D.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 |
如图表示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
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多 |
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O2速率相同 |
D.在18∶30时,玉米既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
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曲线变为Ⅱ。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与y点相比,x点叶绿体中的C3含量较低 |
B.在y点时,升高温度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
C.制约x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
D.制约z点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
下图表示蝴蝶兰在正常和长期干旱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0~4时不能产生ATP和[H] |
B.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10~16时不能进行暗反应 |
C.正常条件下,12时CO2吸收速率最快,植株干重最大 |
D.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通过夜间吸收CO2以适应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