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缪:同“谬”,谬误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而尹师鲁徒皆在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民以为丞儒者也,之易:改变
B.六七人下狱获:拘捕
C.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D.德基至京师,遂事归谢:辞职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
①德基自如②擢知莱之潍州事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⑥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2)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把下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谈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设:邪僻,不正。
(1)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谈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2)孟子为什么说自己“好辩”是“不得已”的?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囿:园林。②刍荛:割草砍柴。③雉兔:捕鸟猎兽。④郊关;这里指梁惠王的国都郊区。
(1)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2)请结合上述有关“囿”的文段,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吃
B.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耶狎:接近
C.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皆竞献状秀:开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C.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⑵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