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 |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 |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
D.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同“谬”,谬误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
C.遂相与作为古文 |
D.予之而尹师鲁之徒皆在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释褐郓州司理参军。
齐州有大狱,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充度支巡官。会诏下东封,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经度供馈,以能干闻。
明年,契丹入寇,王师衄于君子馆,敌兵乘胜据中渡桥,塞土门,将趋镇州。诸将计议未定,湘为田重进划谋,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敌以为然,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夜二鼓,率兵而南,径入镇阳,据唐河,乘其无备破砦栅。及敌兵觉,悉遁走。端拱二年,选为将作少监。
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时有群盗聚西山下,谋断澶州河桥入攻磁、相州,援旗伐鼓,白昼钞劫。邻郡发兵千人捕逐,无敢近。湘择州军得精锐三百人,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转运使王嗣宗以状闻,诏复旧官。湘以忻州推官石宗道、宪州录事胡则为干职,命以自随,所至州郡,勾检其簿领焉。二人后皆历清要。明年,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抵无定河。水源涸绝,军士渴乏。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
真宗即位,入为右谏议大夫。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会内段崇班阎日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收其利以资军用。湘言非便,遂止。
成平二年,入为户部使。受诏详定三司编敕,坐与王扶交相请托,擅易板籍,责授将作少监。
四年,卒,诏遣其子希颜护丧传置归乡里。
(节选自《宋史•索湘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州有大狱狱:案件 |
B.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知:掌管 |
C.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邀:迎候 |
D.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趋:赶赴、前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命以自随/收其利以资军用 |
B.王师衄于君子馆/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 |
C.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为田重进划谋 |
D.夜二鼓,率兵而南/即掩击而尽擒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索湘精明干练的一组是()
①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②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
③谋断澶州河桥人攻磁、相州④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
⑤二人后皆历清要⑥收其利以资军用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湘有管理才能,在封禅典礼期间,他掌管供给,以能干闻名;索湘善于出谋划策,镇阳、 唐河一役,采用他的声东击西之计,成功捣毁敌营。 |
B.索湘因全擒盗匪而官复原职。西山脚下,盗匪猖獗,竞连实施追捕的士兵们都心生畏惧,索湘率精兵突袭,生擒这帮盗匪,索湘也因此官复原职。 |
C.索湘处事务实,积极革除流弊。他任河北转运使时,当地百姓有酿酒的,每年纳税很少,不法之徒因此作奸犯盗,索湘上奏,堵住了这里面的漏洞。 |
D.索湘爱民,任河北转运使时,纠正了德州滥用民力的做法,受到好评;索湘对自身要求不严,曾先后因侵占公物和为家人谋取私利而遭到处罚。 |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5分)
(2)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5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注】①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佛教。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向:刚才,刚刚 |
B.拜表致仕,优诏不许致仕:退休,离休 |
C.恂恂未尝忤视恂恂:紧张担心的样子 |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课:检查、督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 |
B.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故旧,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晚年信奉佛教,与他人一起与风俗同步。 |
C.韦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观察能力,看出敌人“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 |
D.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与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翻译:
(2)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
翻译: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选自《滑稽列传》,有删改)下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赍金百斤,车马十駟赍:赠送 |
B.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举着 |
C.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即:如果 |
D.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陛:台阶 |
下列各项直接表现淳于髡和优旃 “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①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②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③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④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⑤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⑥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A.③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②⑥ |
根据选文,下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滑稽列传》,是《史记》中专为滑稽人物所作的传。滑稽,指语言流利,善于用反语,辩解敏捷,没有阻难。我们学过的《西门豹治邺》就选自此传。 |
B.本文记叙淳于髡用隐语向齐王进谏,让齐威王增加给予赵的礼物,求得援兵击退楚国,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和才华。 |
C.淳于髡和优旃虽然出身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
D.淳于髡、优旃二人虽然都以善谏为长,但是二人语言风格并不相同:淳于髡之言,人主听之可能皱眉而从;优旃之言,人主闻之可能是大笑不止而心嘉许之也。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
(2)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傅介子传》)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责:责备 |
B.王苟不教匈奴苟:苟且 |
C.道过龟兹道:取道 |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赍:携带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②遂持王首还诣阙
③士刺王者皆补侍郎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⑥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A.①④⑥ | B.④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
D.傅介子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使楼兰王来见,饮酒至醉,借机引其入帐,让事先埋伏的壮士杀死楼兰王。 |
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译文:
②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译文: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示众 |
B.士卒次舍 次:按次序 |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 |
D.身自拊循之拊循:抚慰安抚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
①身与士卒平分粮食②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
③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④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
⑤燕师闻之,度水而解⑥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而屈人之兵。 |
B.穰苴很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
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
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
译文:
(2)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