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总理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近年出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指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除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永远的断章
沈检江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动听。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谁派遣他来接受苦难而伟大时代的考验,让他经历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洗礼,让他来谛听民族之声和诗歌之音,要言不烦地品析现代诗歌的短长与出路?谁又赋予他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像先知般清醒地审视与评判诗的当下形态?我想,有时候,天神来到人间,在天堂和人世的对撞与融合之中,会露出平凡的笑容和卓越的破绽——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他窥透了古今中外诗歌的奥秘,并铸造出充分合理的诗的果实,而留给中国和世界的,难道只是那首简练而隽永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我一读这四行诗,就会想起丰子恺的漫画——只有丰子恺的漫画,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断章》的真谛。《断章》也许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他在胡适、刘大白等人作诗如说话的主旨指导下,以白话演绎词曲的尝试之后,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断章》之所以是绝唱,正因为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卞之琳诗风的特质。远看,一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它,像是唐宋小令的现代再现,浓郁地散发着东方的、现代的气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诗歌中是否有类似的巧思,抑或是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一种感悟的闪现和融入?《断章》是卞之琳诗作特质的最亮丽、最集中的体现,它本身是一种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咏,一种纯净心境的凸现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华的象征。《尺八》《圆宝盒》《鱼化石》等名作,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但却不如《断章》这样清彻、洗炼、明净,不如《断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也许一个诗的时代,只会留给诗的历史这四行不朽的诗——回瞻诗史的时候,这四行诗永远这样清新、奇丽和朴实。我甚至有这样的设想:卞之琳为新诗和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断章。
卞之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诗作,是从诗的天坛来到战火和泥土中的一次严峻的考验,也许,中西方文化的对接要比纯诗和政治诗、抗战诗的结合容易一些,朴素的词语需要更加朴素,朦胧的诗境需要转化成为透明的诗境,“用字浅白明朗,虽然也有巧妙的比喻和机智的笔触,但远远不及前期那么涵义丰富幽隐”(张曼仪《卞之琳论》)。这一时期留下的是另一种风格和内涵的断章——卞之琳的纯诗还不可能那样仓促而迅速地转化成为战斗的诗,抗争的诗,民间的诗,那么多的诗的技巧与意境还不可能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苦难的大地上构建屋宇,中国,那时候还不理解,也不需要纯美的诗,卞之琳的名字无法同柯仲平、田间、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却在“九叶”诗人中奏响独特的强音。
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和研究论文,对布莱希特戏剧、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小说的研究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同样是一束断章,但是茁实、深刻、清晰,没有丝毫哗众取宠、自我标榜的喧嚣。
中国需要卞之琳这样真正学贯中西,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高层次的学者诗人,需要萌发出新时代的诗的断章而不是庸凡的体系和全集。
17.理解“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这句话的含义。
18.作者为什么说“卞之琳的名字无法同柯仲平、田间、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
19.根据全文信息概括卞之琳《断章》的艺术特色。
20.作者认为卞之琳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当今中国文坛的弊病是什么?

又远又近的孙中山
石 英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离开我们已经76年。他的革命生涯,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离现在已有120年之久。很远了,很远了,可是我忽然觉得,他又离我们很近;他那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他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遗产,却还没有过时,而且经常引起后人深长思之。
早年他作为医生,匆匆奔走于澳门——香港——广州之间,听诊器谛听着患者心室的颤音,蹙眉间感应伶仃洋的浪涌。此时,体弱多病的中国,还能经得起几把像焚烧圆明园那样的大火?国库的余额已被颐和园的“太后号”画舫载走,任凭搜尽四万万干瘪的腰包,还能凑得起四万万五千两白花花的银子吗?——而这,正是《辛丑和约》那耻辱的一页中的赔款数字啊。
他最明白:一个疾入骨髓的病体,任何高明的手术刀已难疗救。此刻,他的两耳已不再只是谛听心音,而是密切注意国内外的动静,让来复枪暂且取代手术刀,让排枪的响声震撼那腐朽的殿梁。于是他与志同道合的战友相继发动了镇南关、惠州和黄花岗等处的起义。当然,“演习”肯定要付出代价,尤其是在黄花岗,志士喋血凝成殷红的席子,卷起罪恶皇朝积存的污腥。不甘远逝的英魂,期待民主共和的秋雨洗礼,在烈士洒血处看枫叶摇红。
公元1911年的夏秋,是一个空前干渴的季节,太阳也焦急得耗干了眼泪。此时,太和殿里的3岁顽童,颤抖在摄政王的膝头上,但举国的觉悟者的双眸都盯着南方,终于燃亮了武昌首义的枪声。
事情来得好像很仓促,实际上如同瓜熟蒂落般地自然,经过一番激战,历史已在楚望台上定格。这一来,就像炸弹在中间开爆,长江、黄河、珠江都随之腾起浪花。虽然在局部地方,也有反复争夺的插曲,但总的说来腐败的八旗兵已在鸦片烟枪嘴上烂醉如泥,革命军在很短的时间内抢占了时间的制高点。
中山先生火速回国,礼帽上还隐伴着五洲风尘。“神州”支离已久,急需高手连缀于高原与大海之隙;欲倾大厦太沉,更需力臂扶正于世纪的黎明。他来到南京,扬子江浪拍燕子矶崖壁,道出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心声。就在太平天国覆灭47年后,还在这个地方,他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一缕晨曦照射在新翻的台历上,无声地宣布——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
无论是早年作为医生,还是后来的民主主义的革命家,他都是一位极其真诚的扶正祛邪的良医。或许后世明公会伸出两根手指品评:作为医生是够格的;作为军事指挥家还略嫌文弱。②可在我,宁可服膺于敢于在血与火中实践的书生,也很难钦服纸上谈兵的智者。岂知万事开头难,最难得是历史的先行者,不惜数十载前赴后继,将两千年封建帝制打入坟丘,剪除积满污垢的长辫,洗雪腐弱带来的民族耻辱。我没听与他同属粤籍的康、梁的演讲录音(不知有否),纵然中山先生的口才不能盖过他的同乡,但可贵的他敢于喊出这两个字——“革命!”
“革命”,也不仅是喊出而已。在那时,只有敢于否定帝制而不妥协,才称得起是革命,而不是保皇派式的改良:只有搬倒龙椅而不坐,置于博物馆作为永逝的象征,才是跳出怪圈的革命家。
中国在清末明初就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之后又是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五万万,六万万……人既多,有人就有口,有口就难免有争议,看法自然就不会完全相同: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有的说那场革命并不彻底,以及……也许都对,但有一个事实很铁,即自那以后,纵有反扑的逆流,但只能像辫子盘在某些遗老头上,夜静更深时放开顿足捶胸,乃至号啕大哭。当然,也有一些顽固派和野心家蠢蠢欲动,或者说已有剑拔弩张的动作。举其大者有:袁世凯的“洪宪”皇帝梦只做了八十来天,在举国声讨下枯萎在群妾的哭声里;辫帅张勋的复辟军也曾一度开进北京,很快便与燕北的沙尘一起消散……
总之,从公元1911年以后,虽还有龙,却不再是“真龙天子”,也没有龙旗。静态的龙,只雕饰在故宫的圆柱上,供人观赏(作为文物保护,不准抚摸);还有的龙,只生动在民间传说和节日龙舞中,不再那么吓人,唯留一些美丽。所谓“龙的传人”,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象征性美称。
至于在影视屏幕或其他样式上表现出来的“皇帝瘾”,以及“皇帝”“奴才”不绝于耳,长辫子搅得许多观众有点发晕,等等,那只能说是一种阶段现象,说明意识的残渣并不是一沉到底永无泛起可能的。这恰恰也说明:中山先生并没有走远,其实,他的某些思想光芒离我们也很近。
29.本文标题是:“又远又近的孙中山”,试简要说明“远”与“近”的含义。
30.试说明第三段和第七段中两个划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对句子的含义作简要解说。
31.本文通过感性描述与理性剖析相结合的手法,讴歌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历史功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2.文章的最后一段对 “影视屏幕或其他样式上表现出来的‘皇帝瘾’” 作了尖锐抨击。你赞成这种批评吗?请表明态度,并简要说明理由。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势,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要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在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何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1997年第12期,有改动)
注: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 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地中海传》3、《尼罗河传》等)
25.①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②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7.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物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粟,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的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的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2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答:
2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1)
(2)
23.(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
(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答:(1)
(2)
24.(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1)
(2)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
②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
③后来,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④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个永远要做下去的手势,看不清是挥别还是召唤。
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⑨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⑩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11)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17.理解文中两个比喻句,回答问题。(10分)
(1)文章首段画线句中“胎盘、摇篮、生存课堂”三个词语具体含义是什么?它们在句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分)
(2)文章⑤段画线句“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8.文章⑦段中,对南山的称呼由“它’’转变为“你”,这种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后用“你”称呼南山有何效果?(4分)
19.第⑨段中,“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一句在前文中都有照应,请结合文意用自尹的语言解释“认真地出走”和“深刻地返回”的具体内容。(4分)
20.结合全文,说说“南山”为什么令作者如此崇敬。(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