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应首先调节烛焰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20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在实验(2)的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4)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56cm刻度线处,小丽从透镜的左侧对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_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可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
钩码的 重力G/N |
钩码提升高度 h/m |
拉力 F/N |
绳端移动的 距离s/m |
机械效率 η |
1 |
2 |
0.1 |
0.9 |
0.3 |
74% |
2 |
4 |
0.1 |
1.6 |
0.3 |
83% |
3 |
6 |
0.1 |
① |
0.3 |
② |
(1)观察如图中测力计的示数,表格中编号①的数值是 ,②的数值是 。
(2)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 是与本实验同理的。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
(3)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 的看法是正确的。
小明在课外探究活动中要测量5角硬币的密度,她选取了16枚相同的5角硬币,天平、砝码、量筒。
(1)小明先调节好天平,左盘放入16枚相同的5角硬币,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接下来他应该 ,最终天平平衡后,所用砝码与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16枚硬币的质量为 g。
(2)把16枚硬币放入盛水的量筒中,浸没后水面由30cm 3上涨到38cm 3.计算出硬币的密度为 g/cm 3。
(3)小芳看到小明的试验后问道:"你为什么不用1枚硬币做呢,找16枚硬币多麻烦啊?"小明回答道,"这是为了 "。
考感市某采石场出产一种质地均匀,硬度高,抗风化的优质石料,小华同学将石料加工成边长为4cm的正方体,用天平测得该正方体石料的质量为179.2g(g=10N/kg)
(1)这种石料的密度是 kg/m 3
(2)如果将这个正方体小石块放入水深0.2m的水池中,小石块将 (填"漂浮"、"悬浮"、"下沉"),小石块静止时受到水的浮力是 N
(3)某地用这种石料做英雄纪念碑的碑体,碑体为高10m,横截面积为3m 2柱体,矗立在2m高的基座上,如图所示,求碑体对基座的压强。
小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一未知电阻R x。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2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R x= Ω
(3)该同学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测量电路,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阻和额定功率,其中R 0是已知定值电阻,请在空格内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正常发光;
②S′接 ,测出灯泡与R 0串联后的电压U;
③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不变,再将S′接 ,测出R 0两端的电压U 1;
④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 1= (用R 0、U、U 1列表达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 额= 。
我市中考实验操作考试时,实验员为"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实验准备了以下器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10Ω)、规格为"12Ω 1A"的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各1个,新干电池4节,导线若干。
(1)图甲中有一根导线的连接是错误的,请你在错误的导线上打"×";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P移到最 (填"左"或"右")端;
(3)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各元件完好,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电压表的示数都调不到2.5V,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解决上述问题后,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5)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后,同学们又把灯泡两端的电压调为额定电压的一半,发现测得的实际功率不等于其额定功率的,请你帮助分析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